类别:A
签发人:孙科
苏秦委员:
您提出的《借势“互联网+”助推智能制造,加快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提案》(第79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采用‘研发代工’模式构建或设立陕西省开放式共享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议
近两年,我省深入实施“1155”工程,加快制造业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持续构建智能制造领域“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联合高校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2019年以来,先后支持建设航空发动机智能装配技术、服装智能设计与制造、桥梁工程智能建造、纺织印染智能制造、无人系统、工业物联网、机器人减速器、矿山设备智能监测等智能制造领域“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2家。二是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批复建设了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于西安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的技术需求和研发方向纳入智能制造省科技重大专项指南,2019年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第二批)指南将“面向无人涡喷发动机关键零件的高效增材制造工艺及装备”列为定向委托项目,由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支持经费1800万元。此外推动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并落户陕西,并向科技部报送秦川机床牵头建设国家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三是构建基于开放科研平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体系。2016年、2019年先后出台《陕西省科技创新券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科技创新券(创新创业类)工作指引》(试行),通过科技创新券推动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向制造业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主动为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上线运行的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已汇集省级研发平台310家、企业5665家。
下一步,我省将实施《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聚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以“补链、强链、延链、建链”为重点,构建“重点专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一体化集成创新机制,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部署“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布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从创新、共享、标准制定三个方面,指导智能制造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协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支持培育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参与技术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工作,提升智能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二、关于“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智能制造顶层设计,提升工业互联网联结全产业链能力”的建议
一是系统谋划十四五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加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目标,聚焦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领域纳入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智能制造领域人才聚集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落实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进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不断拓宽覆盖面,培育引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工业软件等制造业关键领域高水平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创业导师、青年科技新星、创新团队及一批高技能应用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引进和离岸远程合作高端外国专家,完善引才引智网络体系。
感谢您对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6月2日
(联系人:武伟,电话:029-88440994)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