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孙科
赵水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第64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是吸纳高质量就业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近年来,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效配置和集成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渠道,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培育科技型企业,目前已经开展的重点工作有:
一、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制定了《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鼓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区)积极参与,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全省高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和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努力建设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快速推进,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正式挂牌,首批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4个创新联合体成功组建,建立了首批科技经纪人队伍并制定了考核激励管理办法,签署了平台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等30个项目合作协议。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实施“1155”创新工程。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推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开放共享。已建有“四主体一联合”平台64个,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研发机构430家、企业6599家,促成技术合同金额1.2亿元。二是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我省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中由企业牵头实施的比例超过70%,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承担。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目前首批4家创新联合体已正式授牌。三是推进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省级99家。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投资设立子基金20支,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32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近三年每年增长约300亿元,2020年达到1758.95亿元,位居全国第6。四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健全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现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2家、“小巨人”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69家、高新技术企业6198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8家,数量居西部前列。
三、降税减负与培育补贴结合,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降税减负,疫情期间,制定实施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项便利化措施,为96家孵化载体为2421家在孵企业减免租金5799万元,省科技厅给予减免租金补贴556万元;在创新券后补助方面,79家孵化载体、300余家科技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券奖励补贴,合计356.43万元。落实高企奖补、以赛代评、瞪羚企业补贴等政策,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完善各类创新载体补贴机制,62家企业获中央财政支持1970万元,参赛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达到29亿元。
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6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9个;实施“选优苗扶壮苗”工程,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提高省杰青项目和基础研究青年项目数量和支持额度,培养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033人。连续举办四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建立“候鸟工作室”等,吸引100余名院士和1500余名海内外顶尖人才参与我省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国家引才引智基地6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3家,每年引进各类海外人才及专家约3500人次。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选派科技特派员1.5万余人次,选派7批188名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县区挂职帮扶。柞水县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助力发展食用菌产业,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为“小木耳、大产业”点赞。
五、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大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陕西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政策;实施新五类省级科技计划,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领衔专家制”、企业联合基金、高校联合项目和“全周期标准化评价”“里程碑”式管理方式;简化科研审批程序,下放预算调整权限,试行项目科技经费“包干制”;破除“四唯”倾向;持续深化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简化“高精尖缺”人才高级职称评审流程,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科创企业孵化链条,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各类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496家,其中国家级194家。各级各类孵化载体拥有孵化场地700余万平米,孵化、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1.7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近5000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50余家。
六、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一是推动孵化载体数量稳中有升、专业提升。二是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三是继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科创企业孵化链条。加快实施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计划,扶持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实现从科技项目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培育;发挥好众创载体的创新主体培育作用,通过奖励政策激励实施,间接扶持培育一批优质创新企业。
感谢您对陕西省科技事业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20日
(联系人:高阳,电话:029-81884003)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