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923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923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1〕126号

时间: 2021-05-25 10:29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B

签发人:孙科

徐志荣委员:

您提出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第92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3月30日,承载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重大使命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在西咸新区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各地市、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机构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刘国中书记强调,平台面向未来,要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提升平台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努力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赵一德省长指出要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上、创新项目带动与创新生态优化相结合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上下功夫,加速释放创新潜能,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走深、走实、见效、成势。

二、积极营造一流营商创业环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举办参加丝博会、农高会、进博会、高交会等展会活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合作,落实苏陕、粤陕、吉陕、陕甘等科技合作协议,持续深化省际间科技合作交流。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孵化体系,现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51家,其中国家备案8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7家,其中国家级37家。全省各级各类孵化载体拥有孵化场地600余万平米,孵化、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1.7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近5000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幅明显,瞪羚企业169家。

三、不断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近年来,我省坚持“高、新”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培育力度,立足“园区聚集平台、平台融合资源、资源滋养企业、企业支撑产业”发展路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省高新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我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能化等主导产业。西安高新区初步形成半导体、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服务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宝鸡高新区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杨凌示范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渭南高新区加快壮大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集群;安康高新区积极培育富硒产业;榆林高新区全力建设高端能化产业基地。

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抓好“陕九条”“38条”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落实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普惠政策。提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承担比例,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98家。近年来,每年遴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行上市培育,目前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数量超过400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8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50余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提出的构建陕西新时代招商引资新机制、建立高质量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对标发达地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整合资源打造一流园区承载项目落地、提升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企业等五项建议,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按照省委提出的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安排部署,聚焦“走在前列”和“迈出更大步伐”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集成配套的企业资源清单,以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创新资源清单,以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重点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一体化部署项目、平台和人才,着力打通创新链“堵点”和产业链“痛点”。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19日

(联系人:邢小红,电话:029-87292778)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