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别: A
签发人:赵 岩
刘迎军委员:
您提交的《关于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建议》(第21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6年,我省正式印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增加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到2050年,把陕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我省综合创新水平指数达67.04%,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32.42亿元,投入强度2.18%,居全国第7位。新增两院院士6人,3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33家,创历史最大增量。技术合同成交额1467.83亿元,居全国第5位。获国家科技奖28项,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6位。连续三年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一带一路”创新高地作用逐渐显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起草《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科技政策20余项。启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评估工作。
二是瞄准科技创新前沿,筹建陕西秦岭国家实验室,支持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超算西安中心、Z箍缩、阿秒光源、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空间微重力材料实验系统等大科技平台和大科学工程培育力度,打造具有蓬勃活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自主创新高地。
三是加快建产业创新体系,全面落实《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加快筹建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空天动力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先导技术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快速发展。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陆续提升改造或新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44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接续布局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目前,第一批总预算9.9亿元的智能制造和能源化工两个专项已布局实施,新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等围绕新基建的重大专项正在论证阶段,即将启动实施。
五是支持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推进创新创业,探索形成“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等众创模式。举办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已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4家,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2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5家、星创天地123家,各类孵化载体1451家,在孵企业达到4.8万余家,累计毕业企业4000余家,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1.4万家,12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
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技术、平台、人才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谋划、系统发力,协调推进,科技厅会继续努力工作,真正使科技创新在产业端发力,在经济端发力,破解陕西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感谢您对陕西省科技事业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