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第767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第767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0〕137号

时间: 2020-04-27 09:5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B   

签发人:赵 岩

李宏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 提升我省智能制造基础水平的提案》(第76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陕西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全要素、全链条、一体化部署实施,着力构建陕西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我省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各类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及合作平台建设。二是构建制造业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园区基地平台承载作用,推动各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四是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供给。五是构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完善制造业领域“双创”服务体系。六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制造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等。

一、关于“积极调整和优化我省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建议

一是加强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在《“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5G无线网络、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领域技术编入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链清单,确定了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方向。二是按照省政府要求开展六大支柱产业领域调研,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组织省内高水平专家开展调研,编制“十四五”战略研究报告。三是通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我省制造业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四是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领域双创孵化工作,我省备案“互联网+”领域的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30家。近期,西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根据科技部批复文件的要求,省市科技部门将共同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与示范。

二、关于“搭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2019年3月,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1155工程”,推进全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围绕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组建了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等重点实验室12家,组建陕西省物联网与智能控制、数字化制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推进陕鼓动力与西安交通大学依托透平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新建陕西省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三、关于“加大我省工业互联网领域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省科技重大专项,首批启动汽车核心部件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制造工艺装备等4个课题,安排经费6500万元,二批拟启动面向航空航天精密零件加工的智能生产系统等课题,已吸引西飞、中航动力、中航自控等单位参与竞争,开展以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为主的核心技术研发与数字化车间的应用示范研究。二是按照《制造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部署创新。2017年至2020年,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围绕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部署创新链,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攻关和研发,共支持创新链项目超800项,支持金额超3亿元。三是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设立15支投资方向涉及制造业领域子基金,投入先进制造企业36家,总投资金额1.91亿元。

四、关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我省工业互联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是通过实施“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8年到2020年,在工业互联网、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等领域支持创新团队、科技新星等人才项目。二是发挥制造产业高端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院士”效应,开拓相关产业科学技术的前沿研究。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工作。在2021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中,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作为重点;组织实施好“航空航天精密零件加工的智能生产系统”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围绕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等新建一批研究平台;支持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智能制造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在“十四五”科技战略研究编制工作中,将工业互联网列入主要课题等。

感谢您对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工作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4月24日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