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议》(第6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正如提案中所说,我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
制造业基地,但距“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技术工业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制造模式落后、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我省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针对上述问题,2016年省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8大工程,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4个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推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省科技厅作为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了《陕西省制造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通过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布局,打造我省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智能制造技术集成水平。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2019年,经省科技重大专项联席会审议通过,在智能工厂、数控机床、激光制造、增材制造四个研究方向部署启动省智能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高端装备产品开发,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截止2019年底,专项第一批课题已分别依托法士特、秦川机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铂力特启动实施,各项研发任务推进顺利。2017年以来,启动实施装备制造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395项,资助金额16024万元,攻克了一批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省优势装备制造整体技术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二、挖掘陕西科技资源优势,支撑制造业升级发展。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从根基上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全而不稳的关键。2019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联合实施“1155”工程,着力建设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等3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由省属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类“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10家;搭建“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统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00余家,面向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提供精准科研服务和技术支持;“双创”孵化平台448家,其中制造业领域众创空间53家、智能制造领域18家、专业化众创空间9家。2020年,我省将深入推进实施“1155”工程,探索依托大型国企(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优势,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夯实“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服务效能,改造、升级、新建20家;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系统合同数量与成交金额双翻番;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全链条服务体系。截止2020年,我省已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技术、电网设备、新材料、激光制造等领域建设装备制造类科技创新团队24支。
三、部署“工业强基”项目,夯实制造业基础能力。
《中国制造 2025》提出工业强基,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四基”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石,“四基”不强,难以实现精准制造和智能制造,难以提升工业供给能力和水平。为此,我厅拟于2021年省重点研发计划设置“工业强基”重点产业创新链,在制造业标准制定及检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制造基础工艺研究、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电子信息基础元器件、工业传感器等方向组织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给率,不断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保障精准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质量、计量、实验、安全。
当前在国家高度重视壮大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陕西省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抓好制造业发展更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目前,省科技厅已启动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强优势,补短板,做好“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巩固产业优势地位,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制造业辉煌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4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