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第857号提案答复的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第857号提案答复的函

陕科函〔2019〕96号

时间: 2019-07-31 15:32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B 
签发人:赵 岩
陕科函〔2019〕96号

严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点支持我省航空动力领域青年学术领军人才成长的建议》(第857号)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省科技厅非常重视我省科技人才扶持工作,把提升对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作为科技工作重点。在航空航天领域,陕西是国内最重要的空天产业聚集区。航空领域现有资源占全国总量近1/3,资产占全国1/4,产值占全国近1/3,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航空发动机产业资产规模国内第一,人才教育资源国内第一;航天领域作为我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全国约1/3左右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部署在西安,是全国唯一覆盖卫星全产业链的地区,从卫星应用产业综合区域竞争力来看,位列全国第二位。

  为解决航空发动机产业大而不强、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竞争力优势难以体现、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对地方经济贡献不大的问题,2017年以原娄勤俭书记、胡和平省长为首的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打造空天动力之都,推动我国空天动力技术持续发展,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其两大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空天动力创新集群,到2025年组建一支1000人以上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同时近年来省科技厅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我厅根据《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扶持和造就一批高水平优秀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力争到2020年,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个、青年科技新星400名。截止2017年,陕西省已评选产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1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99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87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3家。

  二是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留住高端人才。2016年制定《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简称“陕九条”),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单位。特别是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的比例,在国家规定不低于50%的基础上,视转化方式不同,分别提升至不低于90%和80%,极大地激发了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将近年取得的5800万无形资产中的40%,按照4:4:2的比例分配给参与科研、中试、产业化的三类技术人员,优厚的政策红利,点燃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助推了研究院的快速发展,2018年上半年实现产值46.8亿元,利润4030万元。

  三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让科研人员更多自由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近两年,我厅加快推进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陕西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模式,精简项目申报程序和手续,为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2016年开始,调整现有科技资源分配方式,以重大重点项目为载体,试点推行“契约目标合同管理”政策,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资源调动权,让科研人员放手创新、专注创新。2016年,以重大项目形式,安排科技经费5000万元,支持卢秉恒院士领衔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开展3D打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目前,我省3D打印领域拥有专利数位居全国首位,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50%。2017年,在重点研发计划安排2000万元支持舒德干院士“早期生命与环境领域基础前沿研究”项目,并作为领衔专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四是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及措施,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近年来我厅相继制定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管理办法》、《陕西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配合省人大修订完成《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陕西省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有力支持。

  五是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让科研人员能够“名利双收”。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积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在“陕九条”明确,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与论文、纵向课题指标同等对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突出人员,纳入破格晋升职称序列。评价指标的重新设定,有力的促进了广大科研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光机所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目前正在按照国家新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六是建立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开辟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新途径。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横向合作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2016年,我们启动“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在高等院校建立以企业为需求、投入、管理、市场主体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使高校科技人员在不离开校园的条件下到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促进了高校自由探索科研与企业目标导向研究的有效对接。目前已支持50家企业联合16所高校启动建设40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

  七是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池”,探索军民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通军民体制障碍,促进军口、民口科研人员合理流动,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突破口。2016年,我们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人才池”,提出军工单位技术人员5年内保留回原单位通道的政策,激励军工单位技术人员入驻“人才池”。支持科研院所特别是涉军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专业孵化器等方式建立“人才池”。2017年,联合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推进 “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5家大学和12家科研院所开展试点,共签订14份合作协议,涉及64个科研平台,41个项目,204个导师(其中高校导师105位,院所导师99位),联合培养374个研究生。

  2018年机构改革,我厅划入外国专家管理职责,增加国外智力引进和外国专家服务等职能。我们将抓住职能转变这个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围绕我省“三个经济”重点产业布局、“一带一路”科教中心建设和高校“四个一流”建设,一是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新能源产业和高校一流学科创新发展,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或专家团队,提升我省科技研发、学科建设等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支持我省科教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学习,提升科教人才国际化水平;三是支持我省科研企业和高校申报国家引才引智基地和“111引智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使科技管理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活动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

  再次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4月30日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