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第549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第549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19〕87号

时间: 2019-07-31 09:0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A 
签发人:赵 岩
陕科函〔2019〕87号

司云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高地的提案 》(第549号)收悉。感谢您在提案中对陕西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如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激发和整合优势资源剖析了问题现状,并提出了具体建议。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性地位、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强化金融及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方面,我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向委员作以汇报: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

  1.以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为抓手,开展企业与高校共建共享共赢

  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企业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在校园建立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联合研发平台(以下简称“四主体一联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高校与企业对接,共享高校人才资源、科研设施及成果资源,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源头供给,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使高校优势科技资源能够直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科技厅自2016年起,陆续批复建设了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等13个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在给予后补助经费支持的同时,依托平台的校企合作项目将优先列入省级计划予以支持。下一步将继续总结经验,做好服务工作,布局建设新的“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

  2.发挥科技型企业支撑作用,做好“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

  科技厅把高企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作为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我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截止2018年底,我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3100家,较2017年净增900家,增幅为42.19%。从高企规模看,收入两亿元以上的占高企总量的10%左右,5000万元以下企业占到总量的70%左右。

  全力做好“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制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推进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工作方案》,建立上市重点培育企业数据库,截止目前,已有178家左右的企业入库。向省政府推荐报送重点培育上市科技企业,在全国上报拟上市77家企业名单中,我省有2家(西安铂力特、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所属西部超导) 入围。

  制定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培育科技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独角兽企业。落实研发费用75%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力度。

  3.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加强“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新建省级众创空间5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星创天地30家。全省各级各类孵化载体超过400家,毕业企业超过4000家,120余家企业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1.4万家。举办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支持获奖企业项目73项2600余万元。

  4.部署省级科技计划,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省科技计划指南制定紧盯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科研攻关方向,更多邀请企业参与。项目组织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院所联合开发。转化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项目在申报指南中注明必须是企业牵头,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2018年省科技计划,企业牵头立项金额26672万元,占总数的48.75%。项目评审提高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专家咨询组中的比例,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

  二、统筹加强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进产学研融合

  1.实施“1155工程”,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部署,与省发改委联合制定《陕西省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1155”工程,破解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支持建设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领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我省将建设10个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100个龙头骨干企业承载的“四主体一联合”等新型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研发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

  2.500家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需求服务

  为破解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制定《陕西省加强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工作指引》。5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我省数万家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对接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平台每完成1个合作项目,科技厅相应安排1个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按企业实际支付研发费用给予10万元以内项目补助。对于连续完成5个以上合作项目,且技术研发、验证、测试、咨询等服务额度超过200万元的,省发展改革委择优安排创新平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100万元以内补助支持,主要用于设备购置更新。

  三、筹建陕西实验室聚合高端优势资源,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指南,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以产业化和产品为目标,围绕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和陕西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首台、套),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围绕我省支柱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省重大专项联席会议决定,率先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两个领域启动实施。

  为保证重大专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则要求工业项目必须由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实施。牵头单位可自行设置子课题,调整技术路线,安排实施进度,按需分配财专项资金,聚集省内外资源联合攻关。下一步,省科技厅按照“成熟一项,论证一项,启动一项”原则,根据我省“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态环保)、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技术领域,进行深入论证研判、开展前瞻部署。

  2.筹划推进陕西实验室建设,在光学、时间、空间、能源、标准等领域支持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紧盯国家需求,担起陕西责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132项,数量居全国第6。出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意见,2019年度省科技计划中基础研究经费实现翻倍增长。建立陕西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6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启动实施2支企业联合基金,总投入资金5000万元。

  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聚焦重点,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摸清陕西家底,优先发展自己的强势领域,将资源覆盖全国,有条件的单位联合全球相关国家,多方位提高科技供给能力的迫切需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和科大讯飞西安研究院等单位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获批。6家成员单位分别是我省部属、省属、市属高校以及龙头企业的代表,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产业应用方向,探索新型实验室运行机制,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持续创新力量。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瓶颈难题,新设基金提供靶向精准服务

  推动“陕九条”等创新政策落实,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在陕就地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137项,其中吸纳成果转化类项目数同比增加87.5%,我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成果吸纳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急需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我省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发挥科技金融杠杆作用,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撬动民间资本投入优质科技项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我省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行平稳有序,引导基金到位资金总额为5.59亿元,出资3.998亿元设立运作子基金16支,总规模43.3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15.72倍,各支子基金累计投资企业249家,储备项目197个,投资企业整体估值超273亿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服务、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陕西着力打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信息产业。下一步,我省将通过成果引导基金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放大财政支持杠杆倍数,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五、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加快产业集聚

  1.深化军民央地部省融合,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注册运行,支持建设6个创新(研发)中心、3个院士工作室,6家入孵科技企业在空天院平台运行。编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平台落户陕西。支持西安兵器基地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建设,资源统筹、技术转移、双创示范等4个军民融合平台正式揭牌运营。推广军口院所与民口高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单位增加到36个,培养研究生684名。

  优化与在陕军工、部属、央属单位合作模式,推动在陕科技资源与陕西重大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扩展陕西科技云平台功能,提升科研仪器设备、高端科研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机构、数据资源的集聚能力和开放共享水平。

  从省内看,全省各地市、高新区利用各自区位优势和不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材料等经济活跃领域正在蓬勃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其中,西安高新区实施“5882”战略,进一步发挥科创大走廊、金融金三角、软件名城、西部硅谷、军民融合创新引领作用,全力抓好品质提升示范行动,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吸引了三星电子、应用材料、美光等90多家跨国企业落户; 宝鸡着力打造6大研发中心,吸引华中科大、南京理工、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区内设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中心;渭南积极探索协同联动机制,在西安设立异地孵化新模式; 延安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与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榆林重点打造科创新城,培育世界一流高端能化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创新创业高地;安康围绕富硒食品、秦巴山区中药材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产业集群;杨凌示范区初步形成杨凌植物资源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2019年,科技厅将围绕支撑引领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按照“顶天、强腰、立地”整体思路,对接国家层面重大需求,筹建陕西实验室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聚合高端优势资源,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省、市、县及高新区四级联动形成合力,实施高新区引擎加速行动计划,提升科技对区域经济支撑引领作用,努力解决科技资源要素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效能发挥不充分难题;统筹布局科技资源要素打基础谋长远,推广应用“平台+数据+标准”管服模式,夯实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全面提升科技评价和服务水平,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以上回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4月30日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