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第547号提案答复的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第547号提案答复的函

陕科函〔2018〕68号

时间: 2018-06-19 17:0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苏红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第54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聚焦“追赶超越”、“五个扎实”,大力实施“五新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的助推作用,探索科技为农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战工作。
  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已被陕西省委确定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的重大举措,也是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们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通过统筹科技资源、实施创新项目、吸引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构建创新体系,促使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我们已形成了“3+10”工作推进机制,就是在部、省共抓佳县、柞水、紫阳三个定点贫困县试点的基础上,10个地市分别确定一个县(区)由省、市共抓,形成全省跟进的局面。旨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实施“一市一策”“一县一策”,建立科技需求清单,按照横向全要素、纵向全链条一体化建设创新平台,部署科技项目,转化创新成果,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为此,我们组织多场县域科技需求对接会,推动高校、院所与贫困县对接,达成合作协议,促进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并且,我们支持每个地市建立一个“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或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特别是制定《陕西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十七条创新举措,推进我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争取到2020年,建成15个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是摸清县域科技家底。系统梳理县域产业状况、科技需求和资源情况,弄清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编制出“一县一策”清单,建立起科技需求库。需求库作为科技计划项目部署的依据,对列入需求库的重点产业链项目给予持续支持,坚持5年不变。
  二是建立“一县N高校、一县N院所”制度,促成政产学研紧密合作。“一县N高校、一县N院所”制度,就是各县根据产业需要,主动吸引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的制度,地方高校、院所将作为项目、人才、技术等科技要素的主要承接平台,实现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支持地方企业依托大学、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产业。陕西省科技厅通过科技富民强县及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给予项目支持。
  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柞水西川木耳小镇科技试验示范区是由柞水县科投公司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秦峰农业公司等单位合作,打造的集白玉木耳等食用菌的新品种培育、科技示范种植、贮藏、销售等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基地,建成具备农业科技研发功能、生产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科技试验示范区,新建8个连栋大棚7000平方米,内部种植灵芝等新特实验品种5000平方米,发展露天地栽黑木耳7000平方米,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移的线上平台和线下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按照系统思维、清单管理,全链条一体化部署农业科技项目。在线上平台逐领域建立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等科技资源数据库,通过陕西科技云服务平台建立互动关系,市级平台定期向省级平台发送技术需求包,省级平台根据各市需求定期推送技术成果包。在线下,支持每个地市建立一个“政产学研金”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实施反向科技特派员,开展需求调查、成果对接、转移交易、落地转化,推动西安富集的科技资源向市县辐射转化。
  四是培育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探索有效众创模式,推动农村创新创业。鼓励市县科技部门,依托高校、企业、创新联盟建立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开放需求众包、创新创业大赛、种子天使众筹”三位一体助推模式,开展创业式扶贫。
  五是实施反向科技特派员工作。为促进西安、杨凌科技资源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制定印发了《陕西省科技厅实施反向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反向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在帮助各地市系统梳理市县产业现状、科技需求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反向派出科技特派员入驻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反向科技特派员带着地方科技需求,借助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这个平台,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开展成果对接、转移交易、落地转化等工作,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科技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一直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发表了关于一系列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十九大更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
  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把科技扶贫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顶层谋划、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1.推动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
  2016年6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陕发〔2015〕20号文件任务分工的通知》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推动贫困县(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带动脱贫致富,我们下发了《陕西省科技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从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实施特色产业创新链、推广“大学模式”和“大荔模式”、支撑县域主导产业升级等9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7年7月,科技部在安康汉阴召开了“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现场会暨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工作会”,全面部署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工作。按照科技部要求,我们依托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17个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在全省范围开展技术服务;同时,我们出台《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对科技特派员予以补贴奖励,要求各县区结合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等实际,组建了若干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以“1+N”模式开展服务,推动县级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工作,实现了全省92个县(区)5928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2.支持贫困县区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构建县域科技扶贫技术体系
  支持每个地市建立一个“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或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目前,已在商洛、安康、山阳、柞水等地建立了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特别是,已在贫困县区建成了44个省级星创天地。安康农科星创天地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基地+创客”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所企深度融合、成果就地转化,用活民间资本、助力返乡创业”的“农科模式”之路,为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创业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表率。
  我省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作用,组织开展由企业、合作社牵头,以示范村为基础,围绕“一村一业、一户一法”开展科技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56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特色产业43个,建设科技示范基地46个,培训农民26万人次,受益农民20万户,基本上建立起县域科技扶贫技术体系。
  3.实施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扶贫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超常规措施,聚焦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深度贫困县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助推精准脱贫,陕西省科技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旨在建立贫困地区科技需求项目绿色通道,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一县一策”科技清单和产业需求详单,以需求为导向,部署科技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地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4.推动“三区”人才服务贫困地区
  为解决我省“三区”农民增收难题,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一村一业,一户一法”,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我们组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已选派3872明科技特派员到“三区”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服务,为贫困县区培训700余人,有效地提升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衍成是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也是一名“三区”人才,其主持完成了“陕茶1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并以汉滨区双龙、田坝、大竹园为产业基地,开展茶叶种植、加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显著地推动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
  三、部署产业创新链,开展协同创新
  近年来,我们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特点,在科技计划、科技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向65个贫困县倾斜,累计安排1000多个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经费达3亿元,引导和培育了陕北白绒山羊、苹果、红枣、陕南中药材、富硒食品、茶叶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其中,在苹果新品种选育方面,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瑞阳”、“瑞雪”;5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示范站相继建成,引领了我省苹果科技创新示范、新成果转化工作;千阳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的全国最先进的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基地,大幅度提高了我省果园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助推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们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思路,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主抓了以政府、企业、专家、农户为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先后形成了以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示范站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技物结合“大荔模式”,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引领地方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的“院地合作模式”,以星创天地为载体的“大众创新创业模式”,构建了我省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目标。目前,94个大荔模式推广企业基本覆盖了我省主要产业和绝大多数县区,以大学为依托的27个试验示范站完成了区域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建成了73个省级星创天地,推动了全省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职业农民培育。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等建成的林麝、设施农业、食用菌、猕猴桃、生漆等7个基地,推动了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陕西及西北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建立了苹果、红枣、猕猴桃、甜瓜、核桃、茶叶、水产等27个试验示范站和45个基地,构建起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集成创新平台和科技入户快捷服务通道,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科技扶贫工作。
  您在《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中提及的五个问题,比较切合商洛市的实际,也是全省的普遍问题;您所提及的五点建议很好。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扶贫产业、科技项目实施、科技保障机制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支持商洛市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对大学试验示范站和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扶贫培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感谢您对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6月11日

  (联系人:黄超,电话:029-87294233)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