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宇委员:
您在陕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支持铜川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第664号提案收悉。2017年,铜川市全面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聚焦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突出“四轮驱动”,强化“三区支撑”,精准施策,先后出台了推进“五新”战略任务工作方案、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行动方案、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紧扣转型发展,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支持航汽铝材料、陶瓷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全景铜川建设,实现生产总值348.59亿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向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具有铜川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您提出的关于为铜川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智力支持的提案非常及时和必要,现就有关意见回复如下:
一、省科技厅支持铜川科技创新情况
“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共支持铜川科技计划项目138项,资助经费5520万元。其中,设立地方重大专项“现代化超大规模蛋鸡绿色养殖产业集群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铜川陶瓷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利用铜川尾矿资源生产陶粒产品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铜川大樱桃特色产业创新链”等4项共支持2563万元,促进了绿色蛋鸡养殖业发展、建成了建筑仿古日用瓷生产示范线、开发了新型功能陶瓷陶粒产品、培育了大樱桃特色品牌,有效支撑了铜川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去年4月21日,省科技厅与省教育厅一起召开了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对接会,17家高校院所负责同志出席并进行了科研成果推介活动。三方签署了《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合作协议》,支持铜川创建省级高新区、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承担更多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推动铜川追赶超越、转型发展。
近三年,省科技计划共支持铜川63项、2157万元,支持铜川中星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铜川95万元建设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铜川市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明显加快,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3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专家工作室1个。
支持铜川申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导编制方案规划,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向省政府上报请示。今年4月2日,省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强调要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新区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动态管理,着力提升我省高新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批复要求,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新型城区。
二、省科技厅指导制定一市一策科技行动方案
“一市一策”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局性重大发展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为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省科技厅于去年6月份,印发了《关于编写“一市一策”科技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要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摸清现状底数、聚焦特色产业、部署精准项目、攻克壁垒难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地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铜川按照要求已经摸清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现状,建立了产业创新资源库、企业发展数据库、科技创新资源库。明确了今后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深度转型与追赶超越协调推进为主线,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六大战略”,明确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文化引领全域旅游、基础设施保障、创新能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脱贫攻坚及民生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建设“十大工程”的具体战略路径。
根据铜川一市一策科技行动方案,在明确的重点产业领域和方向,省科技厅将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要求,联合铜川市共同设计好特色产业创新链及其创新点,在创新平台上部署计划项目,吸引团队人才,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三、支持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省科技厅也正着力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开放共享平台。围绕我省主导产业领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缺失的现状,统筹全省科技、军工优势资源,在空天动力、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兵器工业等10个左右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同时,推动转制院所吸纳高校科技资源,联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打破院所转制后共性技术封闭格局,形成为全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二是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共建 “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针对我省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需旺盛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启动了校企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使高校优势科技资源持续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企业直接服务于市场需求,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机统一,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面向中小企业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对接机制。面对创新资源匮乏、融资困难等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精准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科技需求,省科技厅提出基于开放科研平台的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科技需求快速响应、精准服务机制,实时征集企业研发需求,对接存量科技成果或与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进行匹配,对匹配对接成功切实解决问题的予以双向支持。推动16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8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制定了《陕西省解决中小企业科技需求工作指引》,开展网上需求征集线上平台对接。
四是构建小微企业培育孵化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我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为此,省科技厅积极推动双创载体建设,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企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全链条培育成长体系,加快孵化、培育、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
五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企业要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应该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是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和引导,在省科技计划中,创新平台专项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企业培育子计划对当年纳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的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瞪羚企业进行奖励支持,对入库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后补助支持;重点研发计划以高新、瞪羚、独角兽企业为承担主体;重大专项采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依托重点研发平台面向行业领军(上市)企业。
六是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军民(部省、央地)融合发展,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院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2个“人才池”,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平台和发展示范区,推动央企科技成果在陕落地转化。鼓励校企共建新型研发中心,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设立开放共享“专利池”。
七是启动反向科特派科技行动。全省超过80%的创新资源集中在关中,近70%的创新资源集中在西安,为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启动了反向科技特派员行动。印发了《陕西省科技厅实施反向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引》,坚持“问题找得准、技术攻得破、成果用得上”,着力解决铜川本地产业技术和企业科技需求,通过调研走访、提炼需求、匹配成果、供需对接、转移转化,补齐科技供给与技术需求之间的短板和缺失环节,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发展转化通道,积极推动西安富集的创新资源向各市区县释放转移,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八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程,按照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条件、有研发方向、有研发项目的标准,鼓励支持省内企业自建或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发展。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技术标准构建和应用推广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九是建立会商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科技战略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创新陕西建设步伐,省科技厅与具备条件的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厅市工作会商制度。省科技厅将从计划项目、平台基地、人才团队、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大对铜川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支持。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也恳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为陕西科技工作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5月23日
(联系人:吕永卫,电话:029-812947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