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建议的提案》(第27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一是科教优势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4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全国第5位,其中万人科技论文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均排全国第4位,201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技术交易额突破720亿元,居全国第4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8%。西安市入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现有7个国家级高新区和7个省级高新区,2014年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320亿元,工业增加值265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5%。
二是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我有共有16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全国领先。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皮肤与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以及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总数的9.52%,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共有16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2014年,我省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5.45万人年,占全省总量的比例达到56%。2005-2014年,我省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我为24%,占比由27%上升到47%。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中,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比例超过60%。企业专利授权占全省总量约为53%。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成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末,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09家,位列全国第9。省属企业组建研发机构475个。
四是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在孵企业达3734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3000家。建立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73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1家,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21家。设立了西北地区首家专业科技支行——长安银行西安高新科技支行;设立的国内第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及西北地区第一支天使投资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已支持初创企业54家,投资额达1.2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西部首家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创业中国股权众筹平台”开通运行。
五是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科技助力“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一系列国家大工程。在工业技术领域,陕鼓动力限公司攻克了高效节能特大型轴流压缩机和TRT装置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实现了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在民生科技方面,推广应用、转化100项成熟技术及科研成果,先后有一批创新药物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在农业技术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培育出适宜机械化收割籽粒的新品种,“陕单609”玉米品种,创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成为我省主推品种;“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四大品种之一,已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
“十二五”期间,尽管我省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但也确实存在在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向个方面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部分地市缺乏有效抓手,没有把科技创新摆在更为重要位置,考核量化指标仍然不够科学合理。“十二五”以来,各地市均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工作会议,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西安市、宝鸡市列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但各地市在抓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思想不够解放,统筹整合外部资源的措施还不得力;部分地市没有把科技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就科技抓科技,科技工作缺乏与工业、农业等部门有效衔接;科技量化指标在各地市目标责任考核中所占分量不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指标设置与地市实际结合不紧,缺乏针对性。
二是全省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偏低,除西安以处各地市投入均不足。2014年,我省R&D经费投入366.77亿元,同比增加24.02亿元,增长了7.01%,R&D投入强度为2.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但投入水平与全国水平(2014年,全国投入平均水平419.86亿元)相比,仍然偏低,在全国仅排第14位。2014年,西安市R&D经费投入287.1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78.28%,R&D投入强度达5.23%。其次是宝鸡、渭南和汉中,分别投入29.03亿元、16.18亿元和12.46亿元, R&D投入强度分别达到1.77%、1.14%和1.24%,其他各市的投入总量和强度都比较低。
2014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9%,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1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4%),在全国仅排第19位。从各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西安、榆林、宝鸡、杨凌分别达到1.65%、1.23%、1.03%、2.51%,其他地区均为达到1%,咸阳、商洛和安康不足0.5%。
三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但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还不够完善,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统筹创新工程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决定,实施了《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20余项政策文件,部署建设了一批校企创新基地、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及创业交流平台,成功举办了第三、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分赛区比赛、全球创业周中国西安分站活动,开展了创新创业高校行、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催生了一批大众创新创业者,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确实存在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无法增强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话语权;受各项规章制度制约,注重崇尚创新的宣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还处在完善阶段。
四是重视并支持健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但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力量还比较薄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推进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依托,是推进全省科技资源统筹的重要支撑。2010年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中,因机构数量限制,全省有29个县(市、区)的科技管理部门被撤并或转为事业单位,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7.1%,严重影响了当地科技工作的正常推进。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十分关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设置情况,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和大项目带动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科技管理机构,截止2013年6月,平利县等4个被撤并的县(区)科技局重新成为政府组成部门。我厅将加强与省编办、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沟通,以最大努力支持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健全机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科技人员的培训。
当前,正处于“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阶段。您提出的很多意见建议对我厅加强“十三五”科技工作顶层设计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十三五”工作思路和措施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和聚集人才大举措,抢抓“一带一路”发展重大机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源头活水,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陕西强的“创新强省”新路径。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的原则,深化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创建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特区。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让科技人员在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社会财富。依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壮大创业引导投资规模,加强创业投资制度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创新科技金融结合工具和方式,让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科技创新。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我省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收益分配机制,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围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和监管等五个重点,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清单管理、链条部署,整合优化省级科技计划,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使科技计划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科技资源更加高效合理配置、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改进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现从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到绩效管理的转变。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增加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坚持面向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围绕可能产生颠覆性突破的重点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打造先发优势,抢先突破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国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围绕产业部署创新。针对我省支柱、主导、先导产业链条的薄弱、缺失环节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瞄准关键技术突破、首台首套研发、重大产业化等方向,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围绕创新培育产业。落实五中全会关于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展新业态、建立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催生新产业。重点针对“有科技优势、缺产业规模”的领域,推动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商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将我省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强化产学研军民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增强创新的集群效应。按照“科学-技术-产品-商品”的转化路径,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把“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全链条创新体系。
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协同创新模式;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开展省属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改革试点;创造条件支持央属科研事业单位就地处置科技成果、分配处置收益;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
重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与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与企业管理、研发、生产、服务有效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构建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市场,疏通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双向流动渠道,不断完善技术市场制度建设。
实施军民融合示范工程,探索军民融合的科研任务形成机制,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出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指导意见,推进驻陕军工单位在军转民、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突破,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四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新引擎激活新动力。
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扶、众包、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加快专业化、特色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星创天地等“双创”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综合支撑和服务体系。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以上内容,对您关心的问题只作了一些简要说明。您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既是目前我们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心的,我们将认真汲取您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6年5月9日
(联系人:王 军 电话:029-8129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