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179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179号提案答复的函

陕科函计字〔2015〕67号

时间: 2016-03-03 10:4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周青海委员: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统筹科技资源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科技创新的建议》(第179号)已收悉。现就您提出的三条建议答复如下:
  我们认为您在提案中提及的财政科技投入偏低、基层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以及市县(区)科技资源统筹建设滞后等问题,的确是制约我省基层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近几年,我厅针对上述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因各种原因,收效与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关于“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的问题
  财政科技投入是推动区域科技发展的基础保障。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以及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国家科技部要求,各级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即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地级市不低于1.4%;西部及国家级贫困县不低于1.0%。2013年,全省仅有29个县(区)达到或超过1%,占比为27%。2012年5月31日由陕西省人大颁布实施的《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投入的总体水平,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全国上一年的平均水平”。 2013年,全国县级财政科技投入比为1.64%,我省县级财政科技投入比为0.72%,107个县(区)中仅有5个县(区)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比为5%。《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实施对地方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未达到投入比例的县(区)如何处罚。根据《立法法》规定,我厅既无司法解释权又无执法权,仅依靠我厅自身的力量落实此项地方性法规难度很大。
  我厅曾采用多种措施推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在基层财政科技投入层面,2011年之前,主要以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为抓手,督促县(市)财政科技投入达标(即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不低于1%)。2011年起,省考核办为了提高全社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将“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绝对值(简称:R&D经费支出)”作为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科技类指标。我厅多次与省考核办协商,希望将“财政科技研发投入比重”作为二级指标列入地市考核,因省财政厅认为“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对我省吃饭财政压力过大,最终予以否决。根据八项规定有关要求,2015年起,科技部不再继续组织实施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现阶段,我厅只能通过全国科技统计工作,掌握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的情况,再以项目倾斜的方式支持财政科技投入较好的地区,但省财政科技经费本身数量有限,拉动基层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并不明显。
  下一步,我厅将从以下方面督促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一是落实《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有关规定,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固增长。全国人大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我厅将以此为契机,提请省人大对《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中有规定而无法落实的部分进行修订或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加大对各级人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切实抓好《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贯彻落实。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全社会科技研发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因此,财政科技投入主要作用是通过政府投入机制的创新和运用,有效引导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根据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我厅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引导调动社会资本对科技投入的兴趣和关注度,弥补财政投入与全社会科研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关于“进一步统筹基层科技资源”的问题
  我省科技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受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与关中地区相比,陕南三市农业立地条件参差不齐,工业起步较晚,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分布更为分散,整合难度大。
  现阶段,我厅采用了几种方式统筹基层科技资源:
  一是根据地域特点对科技资源进行分类配置。为了缓解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全省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关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和制造业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率先发展。陕北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跨越发展。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据此,省科技厅从2006年启动了“陕南突破发展专项”(2009年变更为“陕南循环发展专项”),累计实施项目254个,资助经费12929万元。其中,汉中地区108项,资助经费5099万元;安康地区90项,资助经费4760万元;商洛地区56项,资助经费3070万元。
  二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分层次推动区域科技统筹。2011年起,我厅围绕地级市特色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了地方重大专项(2015年发展为特色产业创新链)。2012年,为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启动实施了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计划。截止2015年,共实施地方重大专项46个(其中陕南三市11项,资助经费7773万元),县域重点科技项目76个(涉及陕南23个县(区),资助经费2680万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我省各级政府和企业科技意识,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对推动各市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以园区、平台为载体,提升基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科技园区和平台是聚集科技要素,转化科技成果,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厅一直十分注重依托地方科技资源,支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截止2014年,陕南三市拥有重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园、实验区和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49个,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78个。如2013年我厅首批认定的12个“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中,因地域优势,陕南就占了1/2。另外,从2005年起,省科技厅设置区域能力建设专项,旨在帮助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实施10年来已全面惠及全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和107个县(区),其中陕南三市共获资助1514万元。
  针对陕南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分散的现状,我们认为在统筹自身现有科技资源的同时,整合省内优势科技资源,推进人才、项目、成果与陕南科技需求的有效对接,更有助于陕南地区的发展。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把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科技合作作为统筹科技资源的主要抓手,拉动省内优势科技资源向陕南循环发展区聚集。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对陕南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在陕南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项目,培育创新团队和高水平科技人才,继续利用科技特派员、首席农艺师、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等手段,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
  三、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问题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十八大以来,我厅一直将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和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重点工作。主要措施有:
  1.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提出了“强化企业主体、突出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支撑转型升级、优化创新布局”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四工程一计划”,其中“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重点任务是培育龙头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高层次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目标责任考核,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强省科技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确立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中的主体地位。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研究起草了《陕西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省政府已于2014年底下发实施。《行动方案》全方位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3.深入开展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量化考核。为进一步加强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考核,推动省属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厅联合省财政厅和省国资委出台了《省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量化考核操作细则》,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今年,我们将继续拓展考核范围,并尝试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实施。
  4.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程。按照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条件、有研发方向、有研发项目的标准,鼓励支持省内企业自建或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设计中心、检测中心、数据中心等研发机构。明确要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至少要建立一个研发平台。截止2014年,陕南三市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重点实验室4家、技术转移机构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家。同时,我厅鼓励和支持各市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成为省级研发机构的后备力量。
  现阶段我厅正在对《陕西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进行任务分解,确保各项任务得顺利实施。同时,为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我厅拟向省考核办建议,将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修订为“各市规模以上企业(或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4月27日


(联系人 : 范孟慧    电话:029-87294281)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