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钊委员: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切实解决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有关问题的建议》(第201号)已收悉,现就您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建议逐一答复:
一、 创新科技管理方法,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管理协调职能,以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积极破解陕西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割的问题。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1年5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2012年9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促进了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
加强“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共有五大平台和十二个子系统,建立了省技术转移中心、成果拍卖和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评估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各类平台,探索建立了物权分离、竞争择优、补贴奖励、滚动支持、免税激励等五种机制,整合了4家事业单位,吸引了18家中介机构和80家检测机构的进驻。截止2014年,对100多家单位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实行双向补贴,新增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164台(套),大型仪器设备总量达7200台(套),总价值约40亿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文献平台已集成各类文献资源1.3亿条,检索量超过500万人次。全年举办各类交流对接活动500多场次,服务企业近4000家。新建渭南、咸阳、宝鸡、沣东新城等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与省中心联网运行。依托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核心区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立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通过创建科技资源公共服务、交易、孵化、展览展示等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创新“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力争到2020年创建新型科技研发企业3000家,转化科技成果3500项,。目前首批单位已入驻。
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自2010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协同攻关、共建研发平台。2011年起,围绕提高采油率等问题,我们与延长石油集团签署协议,财政科技投入4000万元,引导延长石油集团投入20亿元,采取招投标形式,共同组织实施两个重大项目,聚集了省内外10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近200多名专家参与攻关,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发挥。我们把这种做法总结为企业联合重大专项。截止目前,共组织实施102项。
推进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充分调集各方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提高我省区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我省围绕3D打印、卫星应用产业等建立了3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是深入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围绕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科研人员流动、培养及引进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2014年8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依托13家省属转制科研院所,分别组建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两个集团的章程获省国资委核准,工商注册已完成,标志着我省转制类科研院所改革取得新突破。同时,对6家工研院和省科学院所属4家研究机构进行了调研摸底,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整合方案。
三是重视并支持健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推进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依托,是推进全省科技资源统筹的重要支撑。但2010年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中,因机构数量限制,全省有29个县(市、区)的科技管理部门被撤并或转为事业单位,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7.1%,严重影响了当地科技工作的正常推进。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十分关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设置情况,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和大项目带动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科技管理机构,截止2013年6月,平利县等4个被撤并的县(区)科技局重新成为政府组成部门。目前,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正在开展,我厅将加强与省编办、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沟通,以最大努力支持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健全机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科技人员的培训。
二、政府引导多元并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投入主体、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等多种途径,形成了多元并举的投入机制,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有力的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是R&D经费投入的重要来源。2006—2013年,全省财政支出从10.26亿元,增加到38.02亿元,增长了3.72倍,但与同期财政支出比较,增速缓慢,特别是2013年,同比增速仅9.1%,远低于全国21.2%的同比增速。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25%逐步下降到1.04%,与全国平均水平(2.29%)相差很远。 2013年我省财政科技支出在全国排第23位,比上年下降5位;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排第27位,比上年下降4位。
二是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我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启动对省属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的量化考核工作,其中2013年对陕西延长中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未达标企业各处罚100万元。2014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2013年,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大幅提高,经费支出为151.06亿元,同比增长18.69%,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44.07%。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企业研发投入仍显不足,还未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2013年全国R&D经费中企业资金占74.6%。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201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强对科技信贷的引导、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并建立了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预计“十二五”末,基金总额将达到5亿元。2013年顺利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第一支子基金——西科天使基金,2014年,将再筹备启动3支子基金。截止2013年底,省科技厅已与中信银行等9家签订了合作协议,设计开发数十种科技金融创新业务与产品,;建设了科技金融超市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全程化服务;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个省级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全国首条400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热线,先后与13家在陕银行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已为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1700万元。
但也确实存在, R&D经费投入增速趋缓,在全国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10逐步下滑至2013年第13位;R&D经费投入强度也一路下跌,由2009年的2.32%、全国第4,下滑至2013年1.99%、全国第8。2013年,我省十市一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可分为四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过亿元,仅有西安市,达到5.7亿元,其他地区与西安相比有很大差距;第二层级超过五千万元,但未上亿,包括宝鸡和榆林,分别为9895万元和8789万元;第三层级超过千万元,未达到五千万元,包括咸阳、延安、杨凌、汉中、渭南和商洛;第四层级不足千万元,包括安康和铜川。从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杨凌、宝鸡和西安均超过了1%。其他各市均不足1%,其中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延安不足0.4%。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加强与省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的协调,力争把科研经费投入列入各地市目标责任考核主要内容。同时,也请您利用政协平台,多呼吁、多支持。
三、强化政策筑巢引凤,努力实现科技人才总量的扩张
一是积极推广“大荔模式”。。2011年,我们依托大荔县荔民公司,总结创建了农技服务“大荔模式”,以企业为主体,采用“政府+企业+农户+专家”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基层农技示范与推广服务,形成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集成了12396农技咨询热线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和农技培训四种服务,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缺失技术、农资力量薄弱、农业产量不高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已推广我省81个县区及河南、甘肃等周边省份。这一模式也是法人特派员制度的一种创新。下一步,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凝炼和升华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探索建立以一个县为基本单元建立起来的集农资供应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农副营销中心、农村金融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体化创新服务机制。
二是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我们积极探索科技计划的支持方式,由过去单纯的项目支持转变为项目、人才、基地联动支持。200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青年科技新星320人,支持科技创新团队92个;2014年,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评选确定了4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5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5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创新完善人才开发机制。我们坚持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积极推进与科技人员、管理人才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激励分配机制。2011年,起草制定了《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围绕人才结构调整、人才投资保证、人才资源开发等,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和含金量的特殊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支持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施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可从实施该成果的产品销售额中提取不低于0、5%的金额,作为报酬支付给成果完成人。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改进科技人员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标的权重,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纳入科研工作量考核内容。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企业可以采取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方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我们联合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建立“首席工程师”制度,选派高校、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中小科技型企业挂职,与企业建立“一对一”、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重点解决基层企业科技力量不足问题,打破了人事关系“终身制”, 实现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四、抓住重点统筹资源,突破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是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也是我省近年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是组织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十二五”以来,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布局和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凝炼目标、突出重点,先后启动实施了76个重大专项,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75584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200亿元,集中攻克了一批制约企业、产业发展的重、难题技术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壮大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2013年,我省共有3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省内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16项(通用项目15项、专用项目1项,通用项目获奖数位居全国第四),参与完成的项目19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专利授权量2.1万件,同比增长41%。
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总体思路,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布局和地市特色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和前瞻发展部署,2014年凝炼了15个重点产业创新链、11个左右特色产业创新链,组织实施了近240个以关键技术创新点为目标的重大专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聚集省内外创新要素,集中力量组织研究开发和联合攻关,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以创建科技进步县区活动为抓手,把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重视发挥地方主导区域创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发展。
一是推进创新型市县建设试点。2014年制定印发了《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方案》,积极支持西安、宝鸡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咸阳、榆林等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基础好、科技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率先进入创新型县(市、区)行列;发挥科技园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在市县建设一批特色科技产业基地,引导创新要素进入县域经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驱动的城镇化新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市、区)。2014年,经评审考察,首批确定了20个县(区)成为新型试点县(市、区)。
二是积极推进富民强县建设。2014年推荐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7项(其中新申报项目15项,后补助项目2项),有12个项目获得立项,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915万元。组织专家对2014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12个科技项目进行开题论证。
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对2012-2013年度立项的52个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年度检查,形成《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2013年度实施情况总结》。在12个县(区)启动实施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财政投入1350万元,带动地方政府及企业投入资金1.43亿元。
以上内容,对您关心的问题只作了一些简要说明。您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既是目前我们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心的,我们将认真汲取您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4月16日
(联系人 : 王 军 电话:029-8129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