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73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73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5〕99号

时间: 2025-08-09 15:3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赵超代表:

您提出的《推动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理论引领型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第773号)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全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八个坚持”重要要求,突出“四个面向”,在搭建一流聚才育才平台、健全一流选才用才机制、提供一流重才惜才服务上狠下功夫,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积极融入国家“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等举措,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有效激发。

目前,全省拥有在陕两院院士7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86人,优秀青年基金251人,研发人员2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55万人,高技能人才182.87万人。

二、支持“理论引领型人才”等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情况

(一)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强化引才育才保障措施

聚焦人才体系优化升级,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突出授权松绑、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产学研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努力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体现最大价值。

(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聚力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打造战略人才力量为引领,持续提升平台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力。获批建设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区农业、能源、新材料等5个陕西实验室,精准布局23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33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0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47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吸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锻造了一批引领行业科技创新潮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着力构建人才梯队成长体系

近年来,全省累计有8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476人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603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坚持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同步推进,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已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400余个。积极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设立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832人。

(四)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在全国率先推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着力破除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顾虑、难题和藩篱,推动更多存量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展现出了“小切口”大突破的示范效应。制定“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一系列工作指引,围绕国资管理、人才评价、科研经费管理和成果评价等实施全链条改革创新,构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2024年“三项改革”新20条措施落地实施后,试点单位突破200家,累计单列成果10.8万项,转移转化4.2万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597家,67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费等做法上升为国家改革举措。

三、下一步举措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结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理论引领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并力促其充分发挥作用,留得住、用得好。

(一)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引才聚才

加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建设高能级实验室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聚焦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痛点”和创新成果转化“堵点”共建研发中心,推广“校招共用”和“飞地经济”模式,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着力打通制约一体改革发展的堵点卡点,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杨凌示范区等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样板。推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双向流动“双千计划”,健全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攻关机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扶持力度,加快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使用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作用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引才活力

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吸附能力。加大对企业开展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畅通科技创新人才转化为企业家的通道,对成长性好、创新潜能大的科研团队加大扶持,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

(四)创新体制机制,不拘一格引用人才

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出台引才政策,采取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更多高端人才、顶尖人才。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深化“三项改革”,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

(五)加大宣传力度,优化人才服务

加大引才政策宣传力度,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陕发展。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强化省市联动、无缝衔接,全力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增设海外人才绿色通道,营造尊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8月8日        

(联系人:王莉,电话:81129295)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