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李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建议》(第618号)收悉。您的建议对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认真研究,结合省科技厅职责,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个国家制造业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就强;反之,制造业弱,特别是产业存在短板,就有可能面临“卡脖子”难题,甚至经济难以正常运转。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深刻指出:“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坚持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将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
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技术瓶颈。近年来,省科技厅重点支持以秦川机床集团、陕汽集团、法士特、西安铂力特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链主”、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决策,发挥“企业出题、联合答题、企业阅题”作用。一是围绕智能制造、先进金属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启动部署省科技重大专项;二是聚焦半导体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控机床及相关工艺部署“两链”融合重点专项、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快了以第三代SiC晶圆制造、工业母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累计部署制造业领域重点项目1941项,支持经费约83631万元。
二、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布局建设一批科创平台。省科技厅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构建“平台+企业+高校”的创新生态新模式。一是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先后组建新材料、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无人机、机器人、航空装备制造、增材制造等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支持聚集区科技企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共性技术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二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需求,支持企业牵头新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各类科创平台达129家;三是围绕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布局建设“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稀有金属装备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半导体先进制造与应用中试基地”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进一步为科技成果提供价值挖掘、中试熟化和二次开发等专业化服务。
三、加强人才梯度建设,构筑坚实人才保障机制。省科技厅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通过“综合试点”“以演代评”“项目路演”等方式,支持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单列管理、技术托管等方式加速成果转化。截至目前,“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拓展至201家,已有10.7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资产单列管理、3.8万项实现转移转化,665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同时,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组建“科学家+工程师” 队伍,推行“校招企用”等人才招引新模式。通过接续部署“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青年科技新星项目”等人才支撑计划,进一步夯实了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人才基础。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实施部署科技计划项目。继续支持装备制造业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精准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发挥好科技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提质增效行动,发布“三项改革”任务清单,探索更多创新性、突破性的改革做法。推行“校招共用”引育人才新模式,支持企业申报省级科技人才计划。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6月6日
(联系人:白东海,电话:029-81773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