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史高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杨凌示范区深度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的建议》(第295号)收悉,现对您提出的建议函复如下:
2022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2023年11月印发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对西安科创中心提出了明确的定位要求。杨凌示范区作为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农科教基地和农业对外开放重要窗口。我厅积极支持杨凌打造世界旱区农业创新高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支持杨凌示范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支持杨凌围绕旱区农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杨凌围绕旱区作物育种和现代农业基础性前沿性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分子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新材料等交叉创新研究方向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23年我厅已支持杨凌建设工程技术中心50家、建设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40个、建成“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组建了陕西省作物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支持经费1000万元。二是开展产业攻关核心技术研究,持续加强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力度,围绕旱区种业、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一般计划项目。我厅支持杨凌获批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4项,支持经费1030万元,省科技计划项目289项,支持经费5827万元;2021年启动实施作物育种、畜禽育种“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合计支持经费6000万元;2024上半年,支持杨凌立项省科技计划307项,支持金额5312万元。
二、支持杨凌示范区加快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
一是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和“若干支持政策包”,和杨凌示范区共同出台支持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32条政策,新增“新双创”队伍277支、科技经纪人187人。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载体体系,孵化载体增长率超过46%,新增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家。支持杨凌示范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种业、畜牧、耕地保护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集聚12名院士、190多名科研骨干人才,与29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大力推动“三项改革”,承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及团队的33个成果转化项目在杨凌落地。建成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杨凌分中心,连年举办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观摩会,展示新品种1000多个。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136%、140%,技术合同交易年增长率超过145%,杨凌伟隆、荣华种业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三是持续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达成合作意向95个,落地项目48个。杨凌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全面推进,已辐射境外2个国家、全国12个省(区、市),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培训农民超过4.5万人次。四是和杨凌示范区共同举办杨凌农业科技创新与投资论坛暨秦创原农业板块路演活动。建立政银担风险补偿机制,为16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创贷”2650万元。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每年举办中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超过130场次,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182个,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竞相创业的局面初步形成。五是支持杨凌打造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以下简称“聚集区”)是我省着眼于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依托杨凌示范区优势布局的重要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聚集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培育为导向、以园区耦合为承载,以服务陕西、辐射旱区、领跑全国为宗旨,力争建设成为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中心。2024年8月,经专家论证和现场考察,我厅同意批复杨凌建设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
三、支持杨凌示范区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
一是建设合作共建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该培训基地是继福建南平、辽宁抚顺之后第三个服务于全国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基地。2024年8月29日至30日,西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杨凌召开,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为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揭牌。二是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省级18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大部分成员来自杨凌,我厅选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全省开展产业技术服务。三是支持高校围绕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建设高水平特色智库和农业人才中心,支持杨凌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创新人才计划、省科技新星、创新团队、杰出青年、引智项目和外国专家项目中,培育一批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使杨凌成为农业科教人才聚集和培养中心。
四、持续深化农业国际科技合作。
全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该校已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共建协议,并得到四个国家科技与教育部门同意共建。目前该联合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初审,并列入中哈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次会议支持事项;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建成海外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传播1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支持杨凌示范区获批援外培训“中亚国家旱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项目。支持由西农发起的丝路农业教育科创联盟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机构建立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建设“丝绸之路科创带”为支撑,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
我厅将持续关注支持杨凌的农业科技发展,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热切关注,希望您今后继续为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9月18日
(联系人:李艳杨 电话:029-81770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