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58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58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3〕139号

时间: 2023-09-19 09:08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王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第65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陕西路径,全面扎实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自2021年3月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我省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协同,秦创原引领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效能不断显现,尤其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过去两年,高新技术企业从6198家增至12208家,年均增长40.34%,全国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8069家增至15952家,年均增长40.6%,排名全国第1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758.95亿元增至3053.5亿元,年均增长31.8%,排名全国第6位;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4646件增至82069件,年均增长22.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和9.8%。2023年新增科创板过会企业2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共15家,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二。

一、进一步优化了科创生态环境。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1+N”政策体系,集成发布总窗口政策包,推进“一站式兑现”。榆林上半年兑现奖补1.5亿多元。宝鸡上半年兑现7900余万元。总窗口上半年兑现4957万元,累计达7.75亿元,惠及企业1819家。二是孵化体系加速形成。培育建设64个“三器”平台,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461个,在孵企业4.4万家。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落地6个飞地孵化器、10个高校科转平台,陕科大入驻一年多时间孵化企业17家。咸阳创新湾新签约企业379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三是服务体系逐步构建。组建科技、资本、人才3个大市场,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成立132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撮合落地成果转化企业614家。秦创原网络平台汇集数据850余万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832个。秦创原发展公司遴选2044项高校成果,聚合服务机构561家,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43个,吸引创新主体4792家,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和“三器”示范服务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

二、进一步促进了成果落地转化。创新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了“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一是激发了成果转化的新动能。在75所高校院所推广实施,53205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2973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成立成果转化企业851家。三项改革路演32场带动路演151场。截至8月14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953.39亿元,同比增长42.86%。二是营造了成果转化的新生态。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海归群体、优秀人才团队来陕创新创业,平高集团、固高科技、开山压缩机、厦门赛尔特等40余家省外知名企业落户总窗口。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建立4000个科创项目库,孵化81家科技企业。三是探索了成果转化的新范式。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38个,孵化企业185家。西北工业大学推行“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三个一”模式,新增39家成果转化公司,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收益近20亿元。

三、进一步激活了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科技型企业快速增长。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截至8月10日,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545家,是上年同期的1.39倍,完成全年任务的72.7%;组织两批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评审通过3109家,完成全年任务的56%。西安高压电器、天力复合首发,新通药物、爱科赛博、万德股份过会,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达15家和5家。二是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组建1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33个校企研发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和10个中试基地。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孵化19个子公司,实施校企协同攻关项目157个,带动省属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38.5%,投入强度从全国第21位升至第13位。三是技术攻关成果加速涌现。征集和梳理产业链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接续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启动14个企业联合专项和23项“揭榜挂帅”攻关课题。依托省级科技专项和创新平台,攻克349项关键技术,解决21项“卡脖子”难题,填补国内空白22项,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9万件。全省新建续建创新驱动发展类重点项目86个、总投资1407.14亿元。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通过验收,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新增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金融服务效能稳步提升。17家银行在陕设立科技支行或专营机构,推出89款科创信贷产品。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新设立科创子基金12只、规模63亿元,已投项目71个、金额26.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11.5亿元。总窗口设立秦创原系列科创基金20只、总规模122亿元,实缴金额38.42亿元,已投资项目296个、金额21.92亿元。“秦科贷”“工信贷”为中小微企业发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757亿元。五是人才支撑作用逐步增强。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入驻知名人才机构23家,获批西北首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475名。培养认定652名科技人才和199支科技创新团队,组建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比2021年增长628.42%。

四、进一步增强了创新聚集效应。总窗口科技、人才、资本“三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人才交流、创新支持、成果展示、人才服务“四个中心”正式投用,为总窗口1812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7.7亿元,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本底的“一总多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一是创新要素聚集实现新突破。上半年,总窗口引进14家专业服务机构、11个高校科转平台,签约引进科创企业项目134个、总投资1189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7家,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二是区域协同创新呈现新格局。支持各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秦创原特色产业承载区,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对接36所高校院所,新落地成果转化企业43家。铜川“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引进科创项目80个、总投资134亿元,累计成立成果转化企业48家。总窗口与市县、园区、高校共建20个协同创新基地,与6个地市建立“双向飞地”。渭南(西安)飞地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80家,在渭注册企业68家。各市区累计吸纳转化西安科技成果532项,落地企业358家。三是产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获批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到9个,数字经济规模首次超过万亿元,增速位列全国第5。截至今年年初,9个产业集群拥有企业1990家,从业人员36.65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89.70亿元,营业收入855.10亿元,出口总额122.91亿元,企业利润总额65.92亿元。目前,秦创原总窗口氢能储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已聚集企业约30家,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开工建设,首批加氢站和氢能商用车正式投用,首台氢燃料电池堆产品发布会成功举办。以西安高新区和西咸新区为主承载的光子产业,已聚集企业超200家。总窗口规划布局自动驾驶产业园,引进头部企业20余家。砺芯慧感半年估值增长8倍,海司诺维一年内估值增长12倍,氢易能源一年半时间估值增长120倍。太阳能光伏、煤制烯烃芳烃、乘用车3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稳居全球第1,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9月1日

(联系人:高阳,电 话:029-81884003)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