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王军
姜建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建议》(第23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4年西咸新区获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新区,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面启动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省科技厅积极履行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职责,不断促进两市一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积极配合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并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契机,强化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统筹牵引等功能,大力支持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近年来,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推进体制创新、建设科创载体、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科技服务体系等方式,西咸新区在产业发展、科研突破、创新生态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以总窗口为牵引的秦创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一是从政策层面搭建四梁八柱。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及《任务推进表》,优化迭代《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打通省、市、新区三级政策兑现通道,引导各地市、园区制定政策包,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目前,正在开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成效评估,加紧起草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梳理迭代省级政策包并指导总窗口和各地市出台新的政策包。二是构建“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建设秦创原先行(示范)区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构建以总窗口为牵引、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园区为主承载,各市区差异化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加强跨区域协同,支持总窗口在各地市建立协同创新基地、地市飞地孵化器落户总窗口,推动总窗口与各地市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目前,总窗口已与全省6个地市建立“双向飞地”和利益共享机制,与市县、园区、高校等共建20个协同创新基地;西电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燕园未来科教创新谷等科创平台先后落地总窗口。三是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体系。成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制定《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引》等文件,提升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功能。支持组建创新促进中心战略联盟,明确联盟秘书处设在总窗口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并建立与各地市创新促进中心协同会商机制,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组织统筹保障。搭建秦创原网络平台架构,总窗口与各地市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两年来,十大主题数据库汇集数据1000余万条,提供各类科技服务3万余项次,注册企业近7500家、服务机构500余家,推动供需对接合同金额超4.2亿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平台+公司”双重属性,围绕服务科创企业,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提升创新要素、创投基金、科技金融服务效能,推进秦创原“品牌授权+政策支持体系+管理服务体系支撑”一体化运作。四是支持总窗口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集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科创系统。支持建设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等“三器”样板;指导支持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探索创新以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对接机制为主体内容的人才招引机制;稳步推进总窗口人才、资本、科技三个大市场建设,人才交流、创新支持、成果展示、人才服务等“四个中心”正式投用。设立科创基金20支、总规模达122亿元。
二、协同推进秦创原建设和西安“双中心”建设
今年3月,赵一德书记在秦创原建设推进大会上强调“秦创原是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平台”。省科技厅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充分发挥秦创原核心平台作用,强化总窗口示范带动效应,协同推进秦创原建设和西安“双中心”建设。一是持续放大“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目前已完成《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以演代评”实施方案》《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工作指引》《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起草工作。成立首批15家秦创原工作站,选派52名科技经纪人入驻高校挖掘成果1100余项。上半年,总窗口新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7家,市场主体增长30.2%;新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1个,签约引进科创企业项目134个、总投资1189亿元。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进高校、进院所,进一步加强秦创原高校工作站力量,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路演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总窗口孵化、转化、产业化。二是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安排科技经费7500万元,全力支持空天动力、含能材料陕西实验室建设,我省基础研究能力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下一步,将积极推进电磁驱动聚变设施在西咸新区建设,大力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规划、争取、建设大科学装置等,优先在总窗口布局,谋划周边产业园区建设,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催生作用,建立“沿途下蛋”机制,围绕大科学装置布局更多未来产业。
三、加强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培育
一是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科技型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推动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格局。今年1-7月,总窗口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859家,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46家。近两年来,总窗口累计新增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29家;累计认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6家。省市区各级共为总窗口1812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7.7亿元。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人才、平台、资本、项目等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力促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近两年,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等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130余个。支持各优势产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仅上半年,新建光伏产业自动化智能传感器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0个,推进先进能源化工材料中试基地、特种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等6个中试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培育引进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总窗口规划布局建设自动驾驶产业园,发布自动驾驶十大应用场景,引进头部企业20余家,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其中陕车智联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共性关键技术,孵化企业5家。氢能储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在总窗口实施技术转化项目13个,引进氢能企业28家,旭氢时代开工建设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德创未来正式投用全省首批加氢站和氢能商用车。秦创原启动建设以来,总窗口签约建设隆基绿能西咸电池项目、三一西部智能制造、创维、“储能(热)+”国际联合实验室、汇川技术等478个项目、总投资4651.58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产业链重点项目58个、总投资额1038.4亿元。今年1月,总投资452亿元的100GW单晶硅片以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签约落户。
四、实施“两链”融合项目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接续实施“两链”融合项目。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总窗口集聚。启动实施三批秦创原总窗口“两链”融合项目,围绕西咸新区产业布局,部署数控机床、高性能电池、自动驾驶、先进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氢能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8个产业集群项目125个,支持经费1.19亿元。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空天动力、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截至6月,启动14个企业联合专项和23项“揭榜挂帅”攻关课题。攻克关键技术349项,解决“卡脖子”难题21项,填补国内产业空白22项。其中,位于总窗口的西部超导难熔钛合金均质熔炼及成形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威思曼高压电源零电流谐振技术及高电压绝缘技术全球领先,埃恩束能非晶碳基薄膜技术、源杰半导体25G激光器芯片等填补国内空白。三是支持人才培育引进。推动西咸新区片区试点外国人才创业许可。通过建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工作类居留许可证协同办理机制,打破部门间壁垒,为符合来西咸新区工作条件的外国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窗联办、一次办结”服务。支持西咸新区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基地。鼓励西咸新区制定管理办法,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秦创原高质量发展,促进海内外科技交流合作。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要求,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战役”。构建以总窗口为牵引的“一总多区”协同创新格局,协同推进秦创原建设与西安“双中心”建设。加紧出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总窗口政策包;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总窗口布局建设;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总窗口落地转化,培育“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继续实施总窗口“两链”融合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总窗口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创新雨林”。
最后,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我厅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9月5日
(联系人:陈 雅,电 话:029-81122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