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9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9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3)70号

时间: 2023-08-15 10:1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海朋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拐枣产业进行深度研究和大力支持的建议》(第18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拐枣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符合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旬阳市是拐枣的最佳适生区和天然分布中心区,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素有“中国拐枣之乡”的美称。“十三五”以来,旬阳市委、市政府将拐枣产业作为富民强市、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来抓,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小拐枣大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主动在科技计划、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为助力实现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一、安排部署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聚焦我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难题,加强科技计划项目部署实施,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近三年来,设置“林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 优势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重点产业创新链,累计支持项目29个、金额1800余万元。同时将“ 特色林果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等创新点列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科技攻关类)指南范围内进行常态化支持。先后支持“富硒高黄酮含量拐枣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拐枣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汉澜拐枣(万寿果)富硒保肝解酒饮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秦巴山区拐枣资源高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微生态酿酒制剂发酵拐枣—柿子生产复合型果酒的关键技术研发”等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深入挖掘拐枣创新资源、开发创新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等,科技赋能“补链、强链、延链”,助推拐枣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9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58家省级星创天地、48家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24个科技示范镇和21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工程中心54家、“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24家。这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各具特色,有效聚合了省内农科院校、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促进了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构建起符合省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聚力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科技特派员14000余名、法人科技特派员2100家。科技特派员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结对帮扶、精准服务重点帮扶镇村,培训职业农民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一是扎实推进“组团式”科技帮扶工作。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强化工作体系、服务保障、跟踪问效等关键环节,接续做好“组团式”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等工作,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二是启动部署乡村振兴重点扶县绿色通道项目。聚焦我省2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部署乡村振兴绿色通道项目。首次将15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同时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帮扶受益面,强化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助力实现我省脱贫地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累计部署专项项目90项、支持经费135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继续支持拐枣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一是持续实施部署科技计划项目。继续将拐枣等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列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范围,鼓励支持地方企业、院所牵头申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攻克制约拐枣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二是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部省联动,按照“一县一课题”思路部署科技项目,琢磨透“土特产”的深刻含义,推动打造特色乡村产业集群,破解重点帮扶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难题;三是更好发挥好科技人才支撑引领作用。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队伍,扎实推进“组团式”科技帮扶工作,带动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服务三农,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11日

(联系人:白东海,电 话:029-87294233)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