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7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7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2〕192号

时间: 2022-08-24 09:1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孙 科

裴成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陕西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第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近年来,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线,支撑高质量发展做实见效成势。

一、梳理三张清单,持续推动“两链”融合

2021年,围绕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梳理形成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以清单为基础,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项目形成机制,出台《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定向委托工作规程(试行)》《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等文件,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领衔专家制”等方式,在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集成与光子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北斗产业、作物育种、增材制造、氢能产业和医工交叉等重点领域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经费7500万元。

二、建设平台载体,统筹资源配置

为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行业共性技术突破,组建好运行好服务双链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省科技厅制定印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运行工作指引》《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认定工作指引》等,修订了《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省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通过强强联合、多元投入、协同共建等形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支持强度最高达到1000万元,目前已组建了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等8个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同时,批复了105个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需求主体、管理主体、市场主体,联合高校或公益性科研院所建设的“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今年5月,公布2022年度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名单,认定了首批22家新型研发机构。

三、打通成果转化通路,优化双链互动机制

2021年,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将成果部分所有权在转化前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探索长期使用权改革。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建立分产业分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库,新认定17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促成100余项成果签约转化。同时,建设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引导鼓励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链上的平台,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截至今年6月,平台共注册企业7200个,创新平台453家,提出科研需求1199条,对接并完成研发服务合同647个,合同金额达到3.2亿元。今年以来,制定《加快中试基地建设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聚焦中试熟化放大、概念验证和应用场景建设,每年支持建设5—10家中试基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体系。总结凝练西工大“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节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经验,召开全省推进大会,省级六部门出台实施方案。已有17000余项成果单列管理,1000余项成果正在转化,600余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联合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举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陕西专场,面向全国推介26个科创项目,70余家高校、院所、企业和创投机构参加,近500家投资机构线上参加活动。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优化创新配置效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构建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一是打造“双创”升级版。制定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524个,其中国家级194个,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全省各级各类孵化载体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1.7万家。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品牌。聚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构建“创新创业大赛+开放需求众包+种子天使众筹”一体化发展模式,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双创活动周、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秦创原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81家获奖企业,涌现出指纹芯片、诊疗机器人、发动机冷却器等一批“硬核”科创项目。三是梯度培育科技企业。组织召开全省科技企业培育大会,制定省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实施方案》,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网络管理系统,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链条。2021年,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397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1家,数量居西部前列。

五、完善人才支持体系,激发创新潜能

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把学术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全省科技奖励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改革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为抓手,不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构建覆盖领衔科学家、中青年领军人才、年轻人才的支持体系,2021年支持领军人才项目20个、“杰青”项目50个、青年项目1000个。出台促进博士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相关政策,按照“高校聘人+企业用人”模式,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经纪人和创新创业急需人才引进。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实施国家级、省市级外专项目435项,认定省级引智示范基地26个、引智服务站12个、离岸创新中心10个,引进外国专家2123人,资助经费5938万元。

我们将认真吸收你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贯彻落实,多措并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感谢您对陕西省科技事业的关心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7月1日

(联系人:张岩实,电话:029-87294281)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