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58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58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2〕243号

时间: 2022-08-03 17:4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A

签发人:孙 科

秦臻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渭南市临渭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建议》(第658号)收悉。您的建议内容详实、科学中肯,指出了渭南市临渭区的区位优势,对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临渭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围绕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等五大中心规划,支持临渭区融入‘郑洛渭西’合作带,参与国际友城合作、省级重点经济合作、区域深度合作交流等活动”的建议。

近年来,省科技厅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加大对临渭区的支持力度。一是支持临渭区打造科技中心,2020年至2022年,省科技厅支持临渭区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6项,财政支持经费2055.9万元,其中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85项,支持经费1346.9万元,重点研发计划19项,支持经费441万元。二是支持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2022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厅市联动重点项目,4月20日印发《关于实施厅市联动重点项目的工作指引》,渭南市委、市政府主动与科技厅沟通协商,积极推动厅市联动项目。省科技厅将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组织原则,启动实施厅市联动项目,目前正在推进中。三是支持共建研发平台。西交大与渭南市鼎信创新智造、领智三维、富化化工、西岳制药等企业联合开展“陶瓷泥坯3D打印工艺研究”“足部快速三维扫描及数字化分析系统”等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部分项目获得了省市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的支持,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西安交大2014年在渭南高新区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3D打印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渭南农业优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设立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等6个试验示范站,产出了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等一批重大成果,为陕西“3+x”特色产业发展做出科技贡献。

二、关于“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在临渭转化实施”的建议

一是优化创新生态。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渭南市举办“渭南创客汇”,开展创客活动,西交大卢秉恒院士、田小勇等专家团队,来渭创办了渭南鼎信、陕西聚高、陕西斐帛等骨干企业,带动了创新创业热潮。2019年,成立了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首家地市级分中心——渭南分中心,促成一大批校企合作项目,其中木王科技与交大微纳制造国际联合实验室签署了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协议,实现工业增加值6000万元。2021年,省科技厅举办了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分别就工业机器人软件、高端电磁阀、新能源电池材料、微电子测试探针等科技成果与渭南高新区及相关企业签订了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基金投资等项目12项。全省首家西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户渭南高新区。二是支持加强人才互动交流,渭南市第二期中青年干部经济专题培训班、经开区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多场培训在西交大等高校开展,西交大“专家教授博士服务团渭南企业行”连续两年来渭精准服务,颜静达、沈人杰、张旭峰、王超等多名西交大优秀干部来渭挂职,有力服务了渭南发展。加强社会发展领域合作,渭南市中心医院和西交大医学部共同筹建“西部创新港实验室”,建设了“陕西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三加快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制定出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及分中心建设评价方案,支持总窗口与渭南市创新促进中心加强交流协作,鼓励探索市场化、企业化机制创新,构建全省创新促进中心体系;支持总窗口和临渭区聚焦企业主体和创新创业人员需求,打造推广基于便利化、面向需求的客户端小程序,建设“一网一端一微”应用平台架构。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对我省科技事业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8月2日

(联系人:杨宝林,电话:029-81773390)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