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25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25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2〕219号

时间: 2022-07-23 18:5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A

签发人:孙 科

郑志、王晓荣、马俊青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建立离岸创新孵化器的建议》(第62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推进双创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双创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看,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创工作的决策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涉及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供给。从孵化载体看,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各级各类孵化载体加快建设,现已成为创新创业资源最集中、主体最活跃、成果最显著的区域。从服务功能看,持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基金、区域股权市场等作用,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的跃升。从发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积极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营造了双创雨林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孵化载体建设质数双升。截至目前 ,我省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72家,国家备案99家;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家。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总数居全国第10位。涌现出瞪羚谷创业社区、西安创新设计中心、西工大飞天创客空间、创途秦智汇等一大批优秀孵化载体,形成西安高新区嘉汇坊、杨凌示范区农业特色“全域化”双创基地等一批双创聚集区。

二、孵化规模功能明显增强。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启动,获批全国首批创新街区试点,街区空间规划为“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是全国硬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街区之一。支持西安高新区电子谷、沣东孵化基地、西安硬科技企业社区、咸阳创新湾、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开展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实践,带动地方投入资金34.47亿元。着力打造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探索飞地孵化、异地孵化等模式,实现空间、政策、服务、产业等共建共享。

三、形成示范辐射引领态势。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不断强化双创政策支撑,与各地市充分对接合作,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秦汉创新中心、西交一八九六(西咸)加速器、西咸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43家孵化载体落地“总窗口”,载体孵化面积达6.85万平方米。

四、知名载体省内外互有落户。孵化载体逐渐进入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深度整合期,西安发展较好的众创空间开始深入其他地市,同时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也开始陆续来陕设立分支空间。其中:优客工场——在陕西建成三个分场;颐高集团——在西安建有6个基地,孵化创业团队人数800余人;“启迪之星”众创空间——在西安建有启迪之星(西安)众创空间、启迪之星(曲江)文创孵化基地。侠客岛里、车库咖啡、腾讯众创空间、百度空间等知名服务机构在陕均有布局。陕西本土蒜泥空间——在深圳、杭州均设立孵化平台。陕南、陕北各市在关中建设异地孵化载体。汉中市在上海、北京设立离岸孵化器。相关企业也在异地建有孵化平台,更加丰富了孵化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借鉴各位代表提出的建议,坚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从载体建设和企业培育双向发力,推动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创业创新。一是建设专业化平台载体,厚植创新创业热土。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效应,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提升平台载体的创新主体搭载能力,推动产业链式创新。二是持续壮大创新创业力量,释放创新创业潜能。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市场创新主体。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培育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主体。开展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工程,壮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三是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功能,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春种基金、人才发展基金等作用,加快项目资本对接,为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是持续打造双创服务体系,加强典型案例推广。加大对现有孵化机构的考评管理,切实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优质服务机构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孵化载体建设,打造孵化领域的金字招牌,形成陕西孵化机构建设品牌。

省科技厅将大力支持企业借力先进地区创新创业资源,通过离岸孵化,将优质科研项目和技术引入省内转化和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项目在陕外孵化、在省内转化落地,打通沿海发达地区与我省在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双向流动的通道,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感谢您们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7月20日

(联系人:苗宏雄,电话:029-87292778)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