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05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05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2〕199号

时间: 2022-07-19 15:5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 别: A

签发人:孙 科

王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疫情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建议》(第10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任务,持续重视和关心支持西安科技创新工作,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重点,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统筹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西安集聚,深化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和央地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培育,发展壮大硬科技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丝路科创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市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科学园、翱翔小镇等建设顺利推进,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相继获批,空天动力研究院、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成功组建。西安科研单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140余项,为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北斗组网、中国天眼、珠峰测高、国产大飞机、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展现了西安贡献和陕西担当。

您提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要省市携手,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共同推进‘大西安’建设,从而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建议,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组织有关处室同志研究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您的建议站位高,格局大,既着眼全局,又立足实情,案由充分,建议务实,符合国家发展大局,符合陕西发展需求,符合西安发展实际。我们在工作统筹安排中将充分吸收采纳您的建议,明确支持大西安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和重要举措,为疫情后省市共建大西安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是加快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抓手,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通过打造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全省创新驱动总平台,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一年来,秦创原总窗口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家、增长94%,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增长47.5%,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7亿元、增长34%,13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同力重工于全国首批在北交所上市,“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综合排名居全国65个试点城市(园区)第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强化“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功能作用,抓好“三器”建设典型示范,复制推广“三种模式”,加力加速企业培育、人才培养、政策落实,完善总窗口同各市县的共建联动机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以更高标准、更强责任、更实作风建好用好秦创原,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做实成势。

二是加快推进陕西实验室建设。支持西安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体现陕西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原始创新战略力量。去年以来,省政府批复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2个陕西实验室,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筹建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陕西实验室,支持在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陕布局,高标准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等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牢基础。对标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在重点学科和主导产业谋划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国家创新平台预备队,积极组织申报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发挥好陕西科技资源优势,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三是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2021年,我们主要依托西安科教资源,启动实施了“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全图谱梳理建立29个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采取集聚式、一体化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方式,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在西安布局建设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9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9个创新联合体,启动实施增材制造、北斗、氢能、医工交叉、无人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今年,我们将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接续布局“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推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及西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指导西安市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为牵引,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为路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发展态势。提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承担比例,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牵头承担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1年西安市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7000家,占全省总量的85%。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506.0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5.05%,高于全省2.6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65个百分点。2022年西安市科技企业培育数量增幅不低于30%。

五是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近两年,我们以推进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为牵引,加快遴选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多层次多渠道在西安组织开展路演推介活动,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131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3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34%。促进投资机构与科研机构对接,加快科技金融助推企业成长,引入40亿元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成9.5亿元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西安子基金(唐兴科创基金)落地西安,科技金融服务全市企业670家次,贷款额30.8亿元。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共设立和引进17支基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斯瑞新材、炬光科技、莱特光电、华秦科技等十余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建立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累计认定初级技术经理人664名,中级技术经理人86人,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80家。

六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2022年1月,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从开展惠企政策落实行动、优先拨付小微企业项目经费、推进涉企服务便利化、加大企业急需人才引进力度、推动项目成果常态化路演、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等六方面,明确了12条支持举措。发挥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作用,为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发放复工复产科研补贴近500万元;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紧急启动2022年度重点研发计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应急专项”,向西安市企业支持经费480万元;加快兑现高企奖补政策,对2021年度首次认定的2469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每家一次性5万元奖励补贴,给予西咸新区总窗口首次认定的197家高企补贴20万元,奖补资金16285万元。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认真贯彻国家层面助企纾困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严格落实进一步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若干措施,支持西安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快推进相关举措落实。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7月7日

(联系人:许海晗,电话:029-81294670)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