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孙科
米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硬科技”作为陕西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选择的建议》(第66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陕西科技资源富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丰富科教资源,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承接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努力争创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国家战略贡献陕西力量。
一、加强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能力。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电磁驱动聚变已进入国家发改委拟建名单;布局建设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首个空天领域陕西实验室即将挂牌运行;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科院西安科学园、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等重大载体,强化国家自创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创新功能;启动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着力打造体现陕西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战略力量。
二、加强统筹集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统筹在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发挥央属、部属、军工等单位“国家队”作用,紧盯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梳理建立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陕西路径”。一是积极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发挥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科研国家队作用,支持申报和承接国家重大、重点研发任务。“十三五”期间,陕西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10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0余项。二是推进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在空天动力、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三是部署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亟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瓶颈,部署实施了896个省级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和6个省科技重大专项34个重点课题,省财政支持资金10.33亿元。部分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预计攻克87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19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1项,交付重大产品41项,其中替代进口产品14项。
三、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3月30日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这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政、产、学、研、金”多方资源,集成各种创新创业政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链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二是实施“1155”创新工程。为提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陕西省将建设10个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00个龙头骨干企业承载的“四主体一联合”等新型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研发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推动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建设500个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小微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三是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发挥大企业产业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目前首批4家创新联合体已正式授牌。四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获批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4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个、企业技术中心405个。
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省科技厅紧盯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实施“双创”升级行动、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科创企业孵化链条,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以百项科技成果行动计划为抓手,凝练优质科技成果投资转化,精准对接科创板入库企业,“直投+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全省现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504家,其中国家级20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2家、“小巨人”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69家、高新技术企业6198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6家、数量居西部前列。
五、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大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陕西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政策,以改革促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新五类省级科技计划,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领衔专家制”、企业联合基金、高校联合项目和“全周期标准化评价”“里程碑”式管理方式,推行以成果为导向的项目组织方式。三是扩大科研自主权。简化科研审批程序,下放预算调整权限,试行项目科技经费“包干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四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四唯”倾向,把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实际贡献作为评价核心指标,实行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社会评价,着力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持续深化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简化“高精尖缺”人才高级职称评审流程,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紧盯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我省硬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和创新要素集聚区,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能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尽快见效成势。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24日
(联系人:张景乾,电话:029-81298209)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