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10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10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1〕104号

时间: 2021-05-17 16:0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孙科

杨长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科教资源转化统筹提升陕西创新能力实现科技经济紧密融合的建议》(第71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也显著增强。2020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8.39%,位居全国第九位;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759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189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接近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1.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但是“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实施“两链”融合行动计划,促进科技经济紧密融合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以及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的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我省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和支撑引领作用,省科技厅制定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推动“两链”融合为主线,着眼补链、强链、延链,系统布局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任务,力争形成科技创新全面融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2021年初,省科技厅全图谱梳理了我省重点产业链的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形成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科技资源清单和企业资源清单。以此为基础,已在高端机床、汽车、光子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材料、能源化工、北斗等我省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启动了“两链”融合重点专项。按照“一个平台支撑一个专项,一个专项带动一批企业”的思路,布局建设了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由龙头企业牵头,统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以项目为牵引,以平台为支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核心价值整体跃升。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接融通,超前布局具有相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职业化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双创”升级行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型企业孵化体系,推动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政策,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新产业、新业态。

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打造“两链”融合创新载体。协同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项任务,努力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成为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向,“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思路,优化整体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各高新区建设成为“两链”融合主阵地。

抓住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营造“两链”融合创新生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聚焦“两链融合”需求,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打造一批“高精尖缺”、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绩效为着力点,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改进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落实科技与产业协同互促的各项措施,构建“两链融合”政策保障体系。

二、关于第710号建议采纳情况

结合省科技厅职责分工,现就您提出涉及秦创原规划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回复如下:

(一)关于咸阳高新区在秦创原的定位

3月30日,省委书记刘国中在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上指出,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的总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全省其他高新区等平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咸阳高新区与创新港一河之隔,正在建设的渭河5号桥将有效拉近两者之间的通勤距离,凸显咸阳高新区的区位优势,拓展西部创新港的辐射范围。省科技厅将始终坚持“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支持咸阳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发展电子显示、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新型合成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咸阳高新区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产业集群和特色型产业园区。

(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最直接、最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形式。省科技厅积极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联盟,支持各地培育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开展多层次技术经理人培训,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认证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懂管理的职业化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提高技术合同交易认定登记服务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和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大优质项目遴选力度和定向辅导支持。落实“陕九条”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示范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带头创富。

(三)关于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的问题

2018年,省政府启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聚焦产品和产业化目标,布局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对成熟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再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直接复制放大的产品、装备、产线或示范工程。目前,已围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苹果等我省的主导产业,启动了6个专项、33个课题,课题总概算11.46亿元,其中财政资助3.38亿元。为督促项目实施绩效,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省科技厅实行“里程碑”式管理模式,以第三方评估结论,按里程碑考核结果分阶段拨付资金。在省政府主导下,科技、发改、工信、农业等产业部门联合建立重大专项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重大专项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20年,陕西省印发“三评”(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长期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省级科技计划建立聚焦企业、产业技术需求的科技计划指南编制机制,试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让科技创新在应用领域回归本源,形成应用拉动研发的良性循环。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省科技厅对已认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按照载体功能差异开展分类评价,设立年度绩效评估“排行榜”,以评价指标引导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建设,对不合格的平台(载体)限期整改甚至摘牌处理,不断提升载体专业化水平。

按照您的建议,我厅将进一步推进实施“两链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从计划部署、平台布局、企业培育、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产学研融合等多维度加大科教资源转化统筹,提升“两链”融合度,为陕西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12日

(联系人:范孟慧,电话:029-81294717)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