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孙科
王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效能的建议》(第42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成效显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9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393.17亿元增长到584.58亿元,增幅48.6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18%增长到2.27%,排名全国第7位,创十年来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8%提高到2019年的59.2%,预计2020年达到60.2%。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由721.76亿元增长到1758.8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610家增长到6198家,增加了2.84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5.97件增长到14.1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接近30%,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安市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宝鸡、汉中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科学园、翱翔小镇、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等建设顺利推进,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相继获批,空天动力研究院、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成功组建;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北斗组网、中国天眼、珠峰测高、国产大飞机、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展现了陕西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强调,创新驱动发展要“走在前列”和“迈出更大步伐”。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全省两会精神,按照抓重点抓具体抓落实的要求,近期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
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大内涵,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精神,组织专班对“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科技工作的态势。设计开展41个预研课题,重点聚焦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短板弱项,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和经济发达省份经验做法,提出对我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均取得预定成果,为编制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同步推进具体工作
(一)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为推动“两链”融合发展,我们全图谱梳理了29条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状况,建立了企业、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制定了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揭榜挂帅”三个工作指引,组建了首批4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4个创新联合体,即将启动首批“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将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开展集中攻关,着力打通产业链的“痛点”和创新链的“堵点”,推动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截止2020年,全省有效期内高企6198家,占全省企业法人数不到千分之一,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高企的培育力度,落实高企奖补政策,引导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享受科技创新红利,促进科技型企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力争在2023年,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高企总数突破10000家的目标。二是加大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创新人才创富“双百工程”,持续推进“硬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促进企业与投融资机构对接。未来5年,我们将每年遴选100家创新型企业进行上市培育,推荐一批企业进入省上市企业培育库。以百项科技成果行动计划为抓手,凝练优质科技成果投资转化,精准对接科创板入库企业,“直投+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力争到2025年,实现100家科技型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实现100位科技领军人才创富。
(三)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全省创新驱动总源头和总平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厅起草了《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细化任务举措,建立工作例会和月报制度,推动各责任单位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目标、量化指标、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员。加强先行先试,支持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试行帅才科学家领衔、“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努力将西部创新港建成全省最大的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和“两链”融合示范区。
(四)制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组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求、规律,起草制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机制,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向产业(基层)一线流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方面。近期,我们对“陕九条”“38条”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发现存在3个方面问题:一是科技成果“确权难”,科技成果形成和转化涉及链条多、周期长,科技成果评价和定价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权属问题解决难。二是备案“程序慢”,事业单位科研成果属于国有无形资产,处置流程复杂、周期长。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尚未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在支持教师转化成果、离岗创业等方面积极性不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将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鼓励科研单位以“事前”协议方式对成果进行分割确权,将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使用权下放给个人,或者提前约定科技成果权属特别是收益权的比例,建立科技成果权益分配保障机制。同时,在全省选树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二)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方面。目前,在项目形成、团队遴选、资金使用、考核评价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中,仍然存在战略目标聚焦不够、管理评价不科学、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健全完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一是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一批重大项目,产业化方向明确的科技项目,鼓励由企业牵头实施。二是推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试点项目“领衔专家制”和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三)在创新创业平台提质增效方面。我省现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48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9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整体上存在专业化能力不足、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品牌化程度低、高层次平台数量少等问题。为实现“到2023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0家”等要求,我们将多策并举,着力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多元化发展、量质双提升。一是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双创平台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孵化出更多优质创新型企业。二是提升双创平台质量和效能,设立“孵化成果排行榜”,建立优胜劣汰发展机制,推动各类双创平台数量质量双提升,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注。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11日
(联系人:张薇,电话:029-81294907)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