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孙科
裴成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陕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第62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针对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科技投入体制不合理、企业主体作用不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资源统筹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提出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统筹体制机制等建议,对推进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增强陕西在新科技革命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陕西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5.22”重要批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陕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65.66%增长到68.39%,排名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6.8%增长到59.2%。2015年至2019年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7项。2020年,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火炬咸阳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相继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06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198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保持全国前列。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省份,连续四年(2016-2019年)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坚持政策引领,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一是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38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文件共9个方面38条,其中23条是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重点、难点提出的改革举措。围绕我省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新区整体实力不强、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突出问题,切实为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做好政策保障。同时,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制定了贯彻落实“38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任务分工表和政策落地流程图,全力推动和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完善和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三部曲”。自2016年起,为了提高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简称“陕九条”),制定了《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与《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共同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法规“三部曲”,极大促进了我省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6年的802.74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758.95亿元、居全国第6位。
三是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聚焦“三评”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评价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围绕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制定出台22项具体改革措施。
二、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布局
一是落实“5.22”重要批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决定》,全力推动国家支持事项对接落实。聚焦陕西优势领域,筹建陕西实验室。编制完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方案并上报科技部。支持先进阿秒激光、百太瓦Z箍缩、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预研。支持和指导西安市编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二是启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重要战略布局,从政治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视角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我省科技事业发展思路和任务。依托科技智库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安排部署了41项战略研究预研课题;面向科研人员及社会公众,开展了建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献计新时代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意见征集活动;多次赴科技部相关司局了解中长期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确保规划编制的一致性。
三是谋划“部省协同推进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为落实5月29日部省会商双方主要领导关于“把协同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的商谈精神,我们研究提出通过实施“九大创新专项行动”,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陕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走在全国前列。
三、紧抓改革重点,强化创新优势领域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提出陕西实验室初步建设方案。优化省重点实验室体系,2020年新建省重点实验室3家,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省重点实验室174家。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西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西部能源光子技术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列入部省会商确定事项。
二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印发《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暂行)》,组织下达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第2批课题,新部署新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苹果4个科技重大专项。建立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的项目形成机制,60%以上的重大重点项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联合省财政厅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计划、青年科技新星计划率先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试点高校联合项目并下放立项权,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实施联合项目62项。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将国防科工领域科技成果纳入省科技奖表彰体系,推荐32项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征集省科技奖提名项目873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联盟,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省市区联动举办专项活动12场次,促成100余项科技成果签约转化。新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省级99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四是不断优化和完善“智汇秦科技—PDS管服平台”功能及应用。初步实现科技信息、科技资源、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决策、办事大厅等6大平台的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布局优化、决策支持、统计分析等功能,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仪器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实验服务、双创服务、创新券等一站式服务。
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实施“1155”创新工程。为提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陕西省将建设10个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00个龙头骨干企业承载的“四主体一联合”等新型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研发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推动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建设500个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小微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二是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发挥大企业产业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目前首批4家创新联合体已正式授牌。
三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获批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4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个、企业技术中心405个。
四是推进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现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504家,其中国家级202家。搭建了“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平台已注册研发机构430家、企业6599家,促成技术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
五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现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2家、“小巨人”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69家、高新技术企业6198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6家、数量居西部前列。
五、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一是拓展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6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9个;实施“选优苗扶壮苗”工程,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提高省杰青项目和基础研究青年项目数量和支持额度,培养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033人。
二是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连续举办四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建立“候鸟工作室”等,吸引100余名院士和1500余名海内外顶尖人才参与我省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国家引才引智基地6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3家,每年引进各类海外人才及专家约3500人次。
根据您提出的相关建议,我们下一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以贯彻落实《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引领,推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创新产权激励制度和方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强化政府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重大科技工程或项目的组织实施。大幅缩短科研项目申报审批周期。进一步扩大财政科研经费后补助范围,针对关键节点试行“里程碑”式管理,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资源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通过加大科技成果股权激励和科技奖励等手段,给与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荣誉奖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二、理顺我省科技政策的落地链条,补齐政策运行短板。推广“智汇秦科技――PDS管服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科技评价与评估标准,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陕西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科技治理体系,实现用数据研判评估、用数据辅助决策、用数据管理业务,推动科技管理工作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被动提供”向“主动提供”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三、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集成配套的企业资源清单,以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创新资源清单,以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重点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一体化部署项目、平台和人才,着力打通创新链“堵点”和产业链“痛点”。启动“两链”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需求,高质量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延伸,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抓好“陕九条”“38条”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落实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普惠政策。提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承担比例,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企业与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对接。
五、完善科技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决策的容错机制及勤勉尽责政策,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与项目、平台的耦合机制,把人才培养做为科技计划和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为科研主力军。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引进外国高端人才来陕工作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
六、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总源头。为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这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政、产、学、研、金”多方资源,集成各种创新创业政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链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到2023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壮大,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把秦创原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5月11日
(联系人:乔顺利,电话:029-87294265)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