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赵岩
陕科函〔2019〕118号
张冬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陕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第7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4月9日,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委胡和平书记讲话指出,要坚持三个面向,坚定不移走科技强省之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新步伐。您在建议中提出要统筹组织强化协调,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和具有指导性。
一、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源头供给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创新之源,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科学探索不断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基础科学研究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壮大基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优化发展机制和环境,提升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科学成果,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团队及平台,把我省建设成为引领西部、服务全国、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
坚持以“三个面向”为使命筹建陕西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规划,充分发挥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承担陕西责任,统筹利用好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积极筹划推进陕西实验室建设,为培育和创建国家实验室打下坚实基础。紧盯国家重大战略,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与资源在陕布局,为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贡献。
夯实创新基础能力。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地方目标相结合,鼓励自由探索,支持非共识创新和变革性研究,探索新的科学前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引导高校院所面向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战略和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支持我省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家、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加大新兴学科的前瞻性布局,增强知识积累和原创储备,实现重点科技领域的战略领先,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进入中高速,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
二、实施重点专项,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等三类产业链的重大、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配置创新链,着力突破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关键节点上的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主导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支撑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聚焦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试验示范及国际合作。鼓励采取“产学研用”合作方式实施,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资助。近三年,每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组织重点产业创新链30多条、凝练创新点近300个、资助经费近2亿元,围绕各地市资源禀赋实施特色产业创新链10多条、凝练创新点近100个、资助经费6000余万元,积极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今年将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链30个。
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聚焦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主要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克、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首台、套)、推动专项成果的应用及产业化、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等,由省政府决策实施部署,安排专项资金,成熟一项启动一项,整合和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健全科技攻关机制,强化统筹组织,集中资源优势做大事,建立了省重大专项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专家综合咨询评审委员会,制定了实施方案。优化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方式,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提升重大专项实施评估水平;坚持问题、结果导向,打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实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试行“全周期标准化评价”、探索目标导向“里程碑”式管理方式,强化责任和激励机制,推动专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月22日发布了申报指南,率先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领域启动实施,聚焦制约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技术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汽车、输变电、数控机床、能源能量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和特色优势装备项目,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以及传统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装备产品和制造业设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关键环节的省内配套能力,推进骨干企业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实现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建设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提升装备产品技术水平为抓手,加快创新商业模式,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打造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链。
三、完善平台载体,发挥创新体系效能
一是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制定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引擎加速”行动计划,完善省、市、县、高新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支持西安全创改、自创区等先行先试,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优化高新区规划布局,发挥高新区先发优势,新建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3家,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以高新区为载体统筹布局创新服务平台,以各类平台为抓手匹配部署创新资源,推广托管机制、飞地模式、离岸孵化等经验做法,加速高新区协同联动发展。
二是探索推广“平台+数据+标准”管服模式。依托“陕西科技云”建设“陕西科技PDS管服系统”,合理设计各类创新平台评价指标,通过平台部署重大项目,建立项目、人才、成果、企业数据池,动态统计基础、投入、运行、产出和综合五类数据,强化监测预警、统筹布局和决策支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评价与服务能力,夯实科技创新长效治理基础。
三是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部署,围绕破解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以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重点,推进“1155”工程,构建四级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推进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等建设,加速培育和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建“四主体一联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0家;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完善小微企业培育孵化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四是实施平台提升计划。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升级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一批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品化,抢占技术制高点,确立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科技计划作为资源配置和动员手段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中的引导作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金融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四、突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2018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
我省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等特点,是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近五年来,我省高校主持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有13项,占到全省的92.8%;我省高校主持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也占到全省的94.5%。高校是我省开展基础研究、推进自主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力军。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9年起增加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一倍,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增加面上的立项率,对于青年项目从500项增加到1000项,以项目为抓手每年培养1000名35岁以下青年博士;二是组织一批有陕西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三是培育一批国家级平台和团队,以项目团队和平台为抓手来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落在陕西。通过加大项目的投入来滋养好陕西的优势科技资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加快瞪羚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全链条培育体系,着力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深化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院所与高校通过“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促进目标导向研究与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示范站,培养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重点是支持企业依托高校建立“四主体一联合”(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市场主体)的新型研发中心,发挥高校人才资源、科研设施和科技成果的优势,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对研发中心按需求导向自主确定的研发项目,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应给予重点支持。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创造性。省科技厅突出“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不断加强、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释放微观主体红利,激发人才活力。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推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到位。推进我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激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突出价值导向、强化公开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推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创新激励方式,试点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进一步发挥好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优化整合分类计划,使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交叉重复、更加突出重点。改变项目评审方式,使评审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改变项目支持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支持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中的引导作用。深化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放管服”改革,落实科研机构主体责任,以信任为前提,以自我管理为主,合并各类检查抽查,对三年以下的科研项目不再进行中期检查。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在申报环节上,推行电子签章,实行CA认证,取消省级推荐部门;在申报材料上,取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取消重点项目查新报告,精简合并各类报表,实行无纸化申报;在评审方式上,推行网络评审,视频答辩,在每个设区市设立视频答辩室,方便申报人员就近答辩;在结题验收上,规范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公开审计机构,规范审计就地就近开展,同时合并技术验收与财务验收,只做一次综合绩效评价。
最后,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请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5月14日
(联系人:吕永卫,电话:029-8129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