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53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53号建议的答复函

陕科函〔2018〕37号

时间: 2018-06-07 09:14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周军代表: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高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议>(第53号)》已收悉,现就您提出的三方面建议作如下答复:

  一是关于突破现有制度壁垒,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建议

  2016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鼓励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2017年8 月 22 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激发人才活力,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能。

  在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下,省科技厅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双导师制”试点,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引导科研院所与同领域高校合作,以项目研发为牵引,共同遴选一批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进入院所建立的孵化器,在高校、院所两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实践课程。2017年,首批“双导师制”试点工作共选择17家单位,包括5家大学和12家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4份,涉及64个科研平台,41个项目,204个导师(其中高校导师105位,院所导师99位)和374个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已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2个,开发新产品2项,引入风投300万元,实现4项军工科技成果民品化,为打造学术能力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体制内人才、技术、成果有序流动、合作共赢探索了新路径。

   二是关于完善科技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建议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推动陕西主导产业体质扩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7〕22号),对原省级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专门设置了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基金),旨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活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股权投入、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管理方面,依托陕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2013年11月建成陕西省科技专家库,现有注册专家45387人,其中外省专家31650名。省级科技专家库对各地市开放,各市科技局可根据需要,委托省科技厅推荐专家。为提升项目立项的权威性,避免技术评审中的人情项目,2007年起,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均由科技部专家库抽取,外省专家比例达到80%以上。

  围绕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共性技术供给等不同层级企业发展需求,省科技厅搭建了四层架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服务我省主导产业领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补足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力的校企共建 “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基于研发平台开放共享的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创新体系,以及小微企业培育孵化创新服务体系,四层体系相互衔接、逐级递进,为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关于促进军民、部省、央地三个融合,集聚各方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建议

  省科技厅积极探索发挥中央在陕(国防军工、央企、部属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实现与地方资源“融合创新”。推动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和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兵器集团等单位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专业孵化器;积极争取“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落户陕西,发起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金,引入保利集团设立总规模100亿的系列“陕西保利军民融合投资基金”,全面开展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西部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建设,努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发挥院士高端智库作用,启动建立院士“一室一站”和战略研究院。落实201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 科技部会商任务,支持我省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家、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经积极培育和多方协调,2018年初,科技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复建设“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共建的平台(基地)、项目、基金将成为陕西经济跃升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

  我厅将认真研究您提出的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设置更为科学、更加符合我省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我省经济追赶超越、社会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5月23日

  (联系人:范孟慧,电话:029-81294717)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