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鑫、李晓艳代表: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二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产业项目科技创新的建议》(第170号)已收悉,现作如下答复:
“陕南循环发展”是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第六次陕南循环发展工作座谈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省科技厅作为参与单位之一,在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壮大“一县一产业”,支持建设陕南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主导产业突破升级
根据《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支持”的要求,截止2014年,我厅围绕陕南循环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已提炼出“大型精密龙门式系列数控机床研发及产业化”等11条特色产业创新链,支持经费6493万元,针对陕南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组织近百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塑造“富民强县”新品牌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南资源禀赋,我厅通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计划,引进、吸收、集成、再利用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科学操作规程,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一县一产业”。截止2014年,陕南三市中已有20个县(区)获得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支持,争取中省财政科技支持6096万元。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拉动各县(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紫阳富硒茶、城固柑橘、白河木瓜、柞水五味子等“特色品牌”得到突破发展。
三、实施科技惠民,支撑陕南民生产业发展
2013年,我厅启动实施了“科技惠民计划”,以科技优势推广转化先进、适用、成熟科技技术,促进片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民生科技产业,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地方病防治、中医药资源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等领域支持陕南实施科技惠民项目11个,开展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投入达5.3亿元,推广惠民技术70多项,惠及人口达300多万人。
四、支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陕南城市发展新中心
一方面,积极支持陕南各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善城市功能,聚集科技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极。截止2014年底,安康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报科技部审批;汉中建设省级高新区的步伐正有序推进;商洛进入建设意向沟通阶段。
另一方面,支持陕南建设各类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截止2014年,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78个,依托陕西理工大学、汉王药业、朱鹮酒业、盘龙药业建设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6个。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陕南特色产业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强化人才支撑战略,推动优势科技资源与陕南对接
为拉动优势科技资源向循环发展区聚集,我厅把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科技合作作为统筹科技资源的主要抓手,委派科技特派员、首席农艺师、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实现产学研用联姻,促进陕南三市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对接。仅2014年,我厅就为陕南选派科技特派员1674名、首席农艺师205位、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13位。
2013年下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集中连片特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利好政策,为陕南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限定条件。如您提案中所言,以科技为支撑的“循环发展”已成为陕南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此,我厅将在如下方面支持“陕南循环产业”发展。
一、 建设创新型陕西,推进陕南循环发展
陕南循环发展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中规定,省科技惠民计划将侧重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在陕南三市率先示范应用一批成熟技术和科研成果,强化生态治理与恢复、饮用水保障、垃圾与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气排放为目标,打造生物资源开发、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继续实施地方重大专项,提升陕南工业化水平
围绕陕南优势主导产业,帮助陕南谋划一些对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大项目,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和生产工艺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省科技厅将继续实施地方重大专项(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2015年,拟支持汉中优势中药材、安康渔业、商洛钾长石的发展。
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到如何支持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富硒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的问题。2014年初,在编写陕西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省科技厅按照全省科技发展需求,选择了22个战略研究课题,其中包括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生物医药这3个产业。在大量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战略研究对3个产业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科技的突破方向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厅将以此为基础,结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汉中、安康、商洛三个中心城市产业布局的,进一步制定陕南区域内这三个产业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具体方向,并确定支持重点。
关于安康富硒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厅已支持实施了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安康建成富硒产品基地430万亩,富硒产品加工企业127家。开发新产品54个,申请专利59件,取得科技成果18项,制定市级以上标准65项。以矿泉水、茶叶、大米、菜油等为代表的一批富硒产品已逐步规模化。该项目结题验收后,我厅将依据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选择继续支持的方向和侧重点。
三、支持陕南循环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支持“陕南发展研究院”建设
2014年由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联合牵头组建的陕南发展研究院,整合了陕南地方政府、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等资源优势,是推进陕南地区产业循环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厅将侧重支持三个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和陕南循环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人才培训与技术咨询。
你在提案中提到的支持成立“循环发展产业项目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议,根据《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认定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推荐成立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由省教育厅负责,我厅无此权限。
2. 实施人才推进,增强陕南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因地域局限性,陕南地区目前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导致科技创新乏力,在诸多产业领域存在相对区域局限性的技术瓶颈。省科技厅将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对陕南三市给予倾斜支持,加强人才(团队)、项目(基地)、成果转化三者间的有效结合,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在陕南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项目,培育创新团队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提升陕南地区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4月27日
(联系人: 范孟慧 电话:029-87294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