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22年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208K/2022-00427 [ 主题词 ]
[ 发布机构 ] 省科学技术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2-03-07 [ 发布日期 ] 2022-03-08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22年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陕科工发〔2022〕3号

时间: 2022-03-08 10:2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科技局,各高新区管委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控集团,各科研院所,各直属事业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科技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3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科技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攻坚之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重点,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把我省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目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20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左右,新建20个省级研发平台、30个创新创业载体,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0亿元,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200家。

一、加力加速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一)突出抓示范抓引领。加快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平台公司建设,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支持建设一批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样板,探索特色化创新实践。支持总窗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200个。

(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总窗口、各地市和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对接协同,探索“创新飞地”“离岸孵化”等模式。加强与国内外高能级创新平台交流合作,辐射联动市县区、园区、院所、企业融通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省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经纪人三支队伍。

(三)加强监测评估考核。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成立秦创原战略研究院,加强重大战略规划等研究。完善“1+N”政策体系,指导各地市完善政策(包),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加强监测评估考核。

二、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部省会商任务落实和评估,启动谋划新一轮任务。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等创建工作。支持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全面运行并争创国家实验室,争取煤炭清洁利用基地在陕布局。加快培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五)优化实验室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构建完善以陕西实验室为核心、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配合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培育建设航空发动机、家畜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军。在能源资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陕西实验室。新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强化绩效考核评估。支持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六)完善支持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施企业联合基金,引导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建立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需求牵引相结合的选题机制,聚焦基础科学问题、前沿科学和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实施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

三、聚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

(七)实施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建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重大专项和增材制造、北斗、氢能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启动医工交叉、无人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实施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光子集成芯片制造、机床智能主轴、高性能传感器、高世代基板玻璃等重点产业链项目,加快突破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关键技术材料等瓶颈制约。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赋能重点产业。

(八)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围绕种子和耕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种业重点专项等,努力攻克小麦、玉米、奶牛等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支持杨凌建设国家级种业创新中心、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等,承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九)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培育建设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项目,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构建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行动,建设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和装备研发。

四、强化民生科技创新工作

(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乳制品、茶叶、苹果、设施农业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培育建设省级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科技示范镇、村等。优化省级产业技术服务团选派服务模式,推进26个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继续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振兴百村行动、“三区”人才专项和科技下乡活动,示范推广反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经理人等模式。

(十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建3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个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实施疫情防控应急专项,开展生物技术和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医工融合、医疗设备、创新药物等研究,支撑健康陕西建设。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作用机理研究、大健康产品等技术攻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工作。支持开展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禁毒戒毒、应急救援、政法科技等技术攻关,支撑平安陕西建设。开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城市建设、传统建筑修缮、地热能(干热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技术攻关。新建5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

(十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和产业化,依托链主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布局建设10个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举办12场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指导全省开展路演活动200场次。制定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经理人200人次以上。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创业导师培育认定工作。强化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评估,推进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0亿元。

(十四)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赛(陕西赛区)。新建“双创”孵化载体30个以上,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200家,培育30家拟上市科技企业。

(十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科技政策制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建设全产业链创新平台。修订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20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修订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加大支持和兑现力度。进一步推动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

六、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十六)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落实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推动国家高新区特色发展、省级高新区量质双升,支持延安、商洛、汉中、铜川等高新区提档升级。加强省市联动一体化推进,指导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高新区综合绩效评价。

(十七)提升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厅市会商机制,“一市一策”谋划推进地方科技工作重点任务,探索与有条件的地市联合实施厅市联动重点专项。制定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清单,建设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等,带动县域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加强市县科技创新考核评估,引导市县融入秦创原建设。

(十八)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模式,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辐射转化。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平台、科技报告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等建设。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汇交。做好科技统计调查工作。

七、全方位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十九)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机制。深化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支持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培育5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0名杰出青年、200名青年科技新星、40个科技创新团队。

(二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秦创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和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新建省级引智示范基地15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6个、引智服务站8个,推动建立引智基地联盟、海外人才创投基金,实施引才引智科技创新券,支持引进和离岸远程合作高端外国专家450人次。推广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做好中国友谊奖推荐工作,提升外国专家服务水平。

(二十一)加强科普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推进科普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微视频大赛、优秀科普(图书)作品评选等,全面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八、加大科技合作交流力度

(二十二)加强央地省际间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专项行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深化苏陕科技协作交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等央属单位合作。支持我省重点产业链创新主体建立央地或省际间联合科技创新机构,实施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二十三)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主动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支持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评估,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举办秦创原创新发展论坛,办好农高会、丝博会秦创原成果展和香港陕西节科技展,积极参加进博会、高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关村论坛等活动。

九、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四)抓好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强化调查研究和成果运用,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工作方案,深入梳理已有科技政策,推进政策修订和配套政策出台,建立政策落实评估反馈、考核督导机制,推进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全面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完善监测运行机制。

(二十五)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先试先行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深化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总结推广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精准推广西安交通大学、秦川、陕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实施为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

(二十六)全面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进实施高校联合项目,探索实施企业联合项目和厅市联动重点专项,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和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落实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推行重大项目“里程碑”式管理模式,加强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二十七)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三评”改革,坚决破除“四唯”问题,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突出原创导向,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突出需求导向,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类科技活动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对于科技服务类科技活动突出效率导向,构建完善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等分类评价体系。建立项目承担单位科研诚信年度报告制度,开展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状况监测评估。

十、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二十八)强化政治机关建设。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项规定,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深化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

(二十九)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交流研讨、督导旁听、成果转化等机制,推动学习提质增效。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舆情预警研判和引导处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树党员和党组织先进典型。开展省级和省直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赞辉煌成就、喜迎二十大”为重点,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讲好陕西创新故事。

(三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落实“三项机制”,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立足实践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培训,系统增强“七种能力”。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和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

(三十一)推进全面依法行政。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大力宣贯《科学技术进步法》,启动《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工作,推进《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统筹做好平安建设、综治维稳、安全生产、财务审计、网络安全、信访、保密、档案等工作。

(三十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主体责任清单和情况报告制度,健全压力传导机制,完善责任落实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的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坚持厉行节约,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践行“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持之以恒整治“四风”。支持和配合驻厅纪检监察组工作,落实定期会商、重要情况通报、线索联合排查、联合监督执纪四项协调机制。强化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