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8年工作要点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208K/2018-00148 [ 主题词 ]
[ 发布机构 ] 省科学技术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18-03-10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8年工作要点

时间: 2018-03-10 17:24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聚焦“五新”战略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军民、部省、央地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协同互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支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结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1.推动军民、部省、央地融合创新。编制上报《陕西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组建方案》,争取国家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落户陕西。开展军民联合重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推进科技部、环保部、陕西省政府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部部省”会商机制。推进我省与中国工程院科技战略合作,支持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建设。发挥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融合创新示范作用。积极推广“高校院所双导师研究生培养+联合专业孵化器+政产学研种子基金”深度合作模式。

    2.加大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推进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工作,促进创新需求与政策供给的有效对接。

    3.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新五大类科技计划优化布局,健全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质量。完善陕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强化科技计划项目全链条、痕迹化管理。培育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大赛+项目”的科技产业化项目改革。

    4.加强重大重点项目部署。积极推动省内创新资源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部署,统筹省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制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

    5.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制定《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方案》。支持在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平台开放合作和资源开放共享。引导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省级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试点工作。

    6.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落实落地。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促进成果转化条例》和《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宣贯和试点工作。制定《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做好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励相关工作。发挥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用,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保持在全国前列。

    7.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完善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加快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完善人才团队、园区平台、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数据库,拓展陕西“科技云”平台应用。支持更多大型仪器设备特别是军口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8.建设共性技术产业创新平台。统筹我省优势科技资源,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军民深度融合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进转制院所吸纳高校科技资源优势,联建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为全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9.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继续支持企业作为市场、需求、投资和管理主体,联合高校建立新型研发平台,联合开展全链条技术创新,推动高校自由探索科研与企业目标导向研究有效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10.构建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体系。推动现有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服务平台深度开放共享,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对接的服务机制,有效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11.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体系。加快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和孵化器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三、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12.强化高新区承载引领作用。按照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聚集化的原则,加快创建一批省级高新区,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发挥西安自创区和高新区发展联盟作用,深化“托管”和“飞地”机制,促进高新区协同联动发展。发挥关中高新区创新发展基金作用,促进高新区协同创新、联动合作发展,支撑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13.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积极推动杨凌纳入西安自创区范围,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与推广示范应用力度。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园区,支持设区市围绕主导特色农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

    14.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一市一策”,支持设区市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省市联合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市县全覆盖。探索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推动政策、环境、金融、服务创新,支撑市县创新驱动发展。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15.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制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强化涉农工业、服务业项目和涉工农业、服务业项目的统筹部署,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针对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建立项目绿色通道,通过科技项目带动产业扶贫。

    16.强化科技人才扶贫支撑作用。加强“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全面启动反向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通过需求调查、成果对接、转移交易、落地转化,推动需求上行、资源下行,打通设区市间协作创新链条。

    17.加大科技扶贫实施力度。实施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紫阳、柞水、佳县3个定点县科技脱贫攻坚。积极开展科普下乡、科技培训等活动。开通贫困地区科技项目绿色通道,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用科技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8.支撑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作用,支持开展水、土、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19.加强人口健康科技创新。加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分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生物医药、临床医学、医疗器械、中医药等方面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加强创新成果推广转化。

    六、深入推进“双创”工作,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20.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专业化、网络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各个创新环节有效衔接、一体贯通,打造形成从产业创新到产品生产全服务的生态体系。培育高水平“双创”开放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各类创新载体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21.增强创新内生动力。推进企业内创,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强化院所自创,创新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推广高校众创,支持和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互联网+”步伐,深入推进“红色筑梦”系列创业活动。办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赛事,支持大赛项目落地转化。

    22.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稳步扩大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做好子基金设立工作,启动科技众创微种子类子基金和直接股权投入工作。协助设区市建立省级高新区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扩大合作银行范围,支持科技支行创新服务模式,研发科技金融新产品。

    七、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2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动领衔专家有职有权。鼓励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加强人才互通共享。

    24.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优化遴选方式和标准,完善服务流程,建立动态评估和适时调整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5.建设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团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实际,加大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和创业指导三类人才支持力度,吸引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一批学科交叉融合类创新人才,进一步补齐创新生态人才短板。

    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学懂、弄通、做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

    27.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核心地位,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

    28.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教育培训,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项执政本领。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落实“三项机制”,引导干部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发挥好老同志作用。

    29.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突出问题导向,着眼破解难题,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坚持“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发展党内民主,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30.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持以上率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弘扬唯实求真精神,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全面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继续推行主体责任清单和履责记实制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持抓早抓小,深化标本兼治,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