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4年工作要点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208K/2014-00047 [ 主题词 ]
[ 发布机构 ] 省科学技术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14-03-04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4年工作要点

时间: 2014-03-04 16:0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以“三个陕西”战略构想和“三强一富一美”奋斗目标为指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四工程一计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市县建设,促进园区基地创新发展,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50亿元。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作用。
  1.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优势领域,明确产业发展关键目标,确定技术攻克难题,凝练科技研发需求项目,制定各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规划和创新地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选择若干产业领域,制定完整的技术创新路线图。
  2. 支持科工科技集团做大做强。加快科技控股集团、稀有金属科工集团公司组建步伐,制定运行方案,完善管理措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资产运营、资本运作、研发与成果产业化,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发展模式,促进集团做大做强,使集团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科研项目投融资的主体。
  3.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项目申报指南,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顶层设计,改进支持方式。优化项目过程管理,启运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组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加强科技计划的有效衔接和整合,开展科技计划绩效评价和科技报告试点;完善科技投入体系,落实科技经费增长要求,研究制定科技进步监测考核指标体系。成立科技经费管理服务中心,完善科技监管。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进入产业链中高端。
  4. 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围绕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凝练重大技术需求,继续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面向社会招标,产学研集智攻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联合建立企业研发平台、开发重大产品、攻克核心技术、转化重大成果、创新商业模式,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我省资源主导型产业技术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5.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考核。省财政科技资金60%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奖励,引导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陕西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管理操作指南》的宣传培训,使更多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6.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规模,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加大科技企业孵化投入力度,创新孵化模式。加大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进一步提高数量和质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7.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先在重点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组建重点实验室,新建3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运行水平;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加快在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步伐,强化对中心的评估考核。加大对研发平台建设的后补助力度。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对企业创新团队培育和支持的力度,新建省级创新团队20个。
  三、发挥园区基地统筹科技资源的承载作用
  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导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投资要素和财富要素向园区基地聚集。
  8.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支持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综合服务和资源配置能力,支持咸阳、汉中、西咸新区等建设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加强省市中心的对接互动。
  9. 促进高新区加快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宝鸡高新区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杨凌示范区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模式,促进渭南、咸阳、榆林高新区创建特色科技园区,支持安康高新区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建设省级高新区。
  10. 建设省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实施10个县域重点科技项目,支持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基地。支持省市县三级联动,以市县科技产业为基础,推进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统筹科技资源的主阵地和产业转移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加强市县科技工作
强化地方主导区域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完善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1. 加强创新型市县建设。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创新市县建设。支持西安、宝鸡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咸阳、榆林等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选择一批城镇化基础好、科技资源富集的区域,启动省级创新型市(县、区)试点工作。“富民强县”、“县域重大专项”等县域计划优先向创新型市县倾斜。开展厅市会商工作,发布设区市科技进步监测结果。
  12. 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深入推进科技惠民计划实施,重点以县为单位,实施10个左右重大科技惠民专项,推广应用、转化30项成熟技术及科研成果,建立10个左右“科技惠民示范县”。在我省十大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上实现突破,推进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治污减霾?保卫蓝天”科技行动,开展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资源转型、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发展,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智慧型社区科技示范推广活动。
  13.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地域明确、功能分区合理、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个。积极参与国家“一城两区百园”战略联盟,启动农业科技园区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推广提升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深入开展千人千社活动。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发展省级科技特派员500个,成立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3个。
  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结合
  组织实施科技奖励工作,加快完善全省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推动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稳步增长。
  14. 强化科研中试环节。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优势产业领域建立成套技术、关键技术中试基地,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科技、经济、金融紧密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园区基地,建立产业共性技术中试基地,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中试专项,组织10个优势主导产业中试项目在省内实现转移、转化。支持军工单位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15. 建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企业承接科技成果,搭建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机制,登记各类科技成果3000项以上,争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50亿元。
  16.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做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扶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规范快速成长。探索完善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支持方式,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大对省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区的指导力度。
  六、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17.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发挥欧亚主体大通道优势,在我省涉外企业中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工作,聚集我省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发挥特色科技优势的作用,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交流核心区、内陆开发开放高地。
  18.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整合国家、省上科技合作资源,支持省内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走出去,构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通道,达成深化双边科技合作的意向,遴选重大项目进入国际合作项目库,通过科技项目的境外推介活动,加强与中亚各国在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19. 进一步加强省际科技合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继续做好中国东西部投资与合作贸易洽谈会、杨凌农高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科技展团的组展工作。加强省内各行业、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行业、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
  七、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20. 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制定创新型市县试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考核、科技园区和平台创新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中试专项实施管理等办法,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体系。推进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税收、金融、人才等政策,开展企业创新政策培训。构建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发挥企业、院所、高校优势,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21. 实施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按照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要,完善创新人才培育的战略布局,实现人才、科技、经济紧密结合。选拔培养青年科技新星50名,支持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名、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0名、省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
  八、加强机关和系统党的建设
    22.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三个陕西”建设目标,组织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工作,切实把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2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各级党组织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为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从严的原则,不断提升发展党员的质量,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科技改革事业。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统战、群团、工会等组织作用。
    24.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所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完善直管科研院所经济及科研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在科研院所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探索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各年龄段优秀干部充分涌现。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加强机关干部轮岗交流,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充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尽力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
  25.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管用的制度,做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检查,开展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做好纪检监察调研,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认真办理来信来访,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技厅 办公室 

2014年2月20日印发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