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11610000016000208K/2013-00050 | [ 主题词 ] | |
---|---|---|---|
[ 发布机构 ] | 省科学技术厅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成文日期 ] | [ 发布日期 ] | 2013-05-23 |
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突破点,深入实施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以科技兴陕、科技惠民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使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60亿元,努力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提供积极有力的科技引领与支撑。
一、 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干部轮训、研讨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开展调查研究,协助省领导做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调研。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三个自信”,着力增强“四自能力”,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
2. 切实加强科技系统党的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科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中心组学习,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组织工作和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选用公信度。做好科技宣传工作,突出抓好科技创新驱动和统筹改革的专题宣传。加强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
3. 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委厅系统廉政教育,认真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好纪检监察调研,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二、 大力实施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带动作用
4. 继续推广“延长模式”。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技术链和供应链紧密结合,提升主导产业技术竞争力。
5.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产业,重点加快航空、卫星应用、物联网、激光器及应用、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光伏、风电设备、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钛及钛合金、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链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软件外包、新材料、科技文化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以重点科技示范项目组织实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厅市会商,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创新与开放共享。地方重大科技专项以设区市政府为主导,引导科技资源集聚集成,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区域重点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县域重点科技项目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和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 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7.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责任考核制度,支持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 出台《陕西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管理操作指南》, 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体系。
8. 推进技术合同交易额快速增长。抓好技术入股、吸纳成果和获奖成果三类转化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业务能力建设及考核评价工作,以东西部洽谈会、深圳高交会为平台,组织好科技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积极发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作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00亿元。
9. 推进科研院所深化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绩效考核。积极稳妥做好省科技工业集团的整合工作,探索创新科研院所发展模式。加强对工研院的指导与支持,完善科研成果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三轮驱动”发展模式,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
10. 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推进国家和省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出台《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启动基金的募集、设立与运行;重点培育20家以上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引导基金投资拟上市企业;积极推动和支持拟上市公司的IPO发行审核工作;推动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启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科技保险补贴机制,完善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
11. 完善科技金融结合信息服务平台。成立陕西科技金融俱乐部,启动400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服务热线,建设涵盖融资需求库、金融产品库、中介服务库、金融专家库的省科技金融结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面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补偿奖励,开展科技金融对接、交流、培训活动。
四、 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努力为“科技兴陕,科技惠民”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12. 创新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通过机制与模式创新,集成科研基础条件、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等创新要素,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完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搭建科技资源大市场,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公益性服务。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领域,面向创新主体,完善“五大平台、十二个系统”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提升网络服务内涵,建立有效互联。
以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创业孵化为核心,积极支持西安沣东新城示范基地建设。
13. 充分发挥高新区等园区的引擎带动作用。召开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加强我省国家、省级高新区宏观管理和合作交流,重点推进西安、宝鸡、杨凌高新区(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渭南、咸阳、榆林等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加强对安康高新区的指导支持,积极推动汉中、延安建设省级高新区。加快建设中国电科(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积极支持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14. 加强农村科技工作。继续推广提升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着力提高服务水平,使“大荔模式”示范县达到65个,覆盖推广县(区)50%以上乡镇、50%以上行政村。开展“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动示范县创建工作,选派400名技术人员到400个合作社(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继续支持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集中抓好农牧良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技术研究开发。提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辐射效益。组建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设立秦巴科技扶贫专项,在秦巴贫困县区创建10个科技扶贫示范点。
15. 启动实施科技惠民工程计划。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环境资源、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气候生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制定《陕西省科技惠民计划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全省科技惠民工程。制定《陕西省药用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标准》,建设一批省级药用种植科技示范基地;积极开展肉奶制品、果蔬加工等方面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重金属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养殖污染治理、餐厨垃圾处理、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等,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
16. 积极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以国际视野推动开放合作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加强省际、部际合作,重点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
17.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开展重点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提供前瞻性技术支持与储备;不断完善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科学家顾问团”决策咨询作用,继续做好首席工程师和首席农艺师选派工作,依托“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18. 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科技项目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科技项目实施、经费管理责任体系;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技术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双师制”;实行重大及重点项目巡查制度;实施综合绩效评价,对拟立项目资金预算可行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评审。加大项目财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
五、 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加强机关自身能力建设
19. 强化制度建设,推行依法行政。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抓手,扎扎实实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做好近年来出台的有关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20. 提高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切实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办公内网,研制公文管理督办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安装移动介质安全摆渡系统,实现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建设视频会议系统;做好“陕西发布”政务信息报送等工作。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保密意识,落实保密规定;排查安全生产隐患,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
